伊川:「泛政治化」的又一個預警信號

——關於「經濟制裁台獨台商」一議

伊川

標籤:

【大紀元6月16日訊】臺灣“3、20”大選以後,中國大陸官方針對民進黨和陳水扁的連任,有過好幾次大的動作。最新出臺的是所謂“經濟制裁台獨台商”的新政策。北京國務院“國台辦”最近專門爲此發表談話,並在媒體上點名在大陸有大量投資、在臺灣大企業中排名第25位的而表態支援陳水扁的奇美集團及其老闆許文龍。甚至在北京中央台的兩岸節目中,有社科院的臺灣問題學者出來爲“台獨台商”定義,曰:言論中不光是支援綠營者,而且有臺灣的“悲情意識”、“臺灣史觀”等等看法者,都可歸入“台獨台商”一類,並且說,許文龍的台獨言論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XX條”云云。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憂慮、值得加以嚴肅質疑的“新政”。連中央台的節目中都承認,此“經濟制裁台獨台商”的新政策出臺後,在大陸台商中引起了一片人人自危的恐慌。眾所周知,由於大陸廣大市場的誘惑力和兩岸之間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近年來,中國大陸成爲臺灣商人、臺灣資金的最佳投資場所,雖然尚未“三通”,兩岸的商業交流遠遠走在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前面。據說光是上海一地,已集中台商連家屬三十萬人,各地的“台商協會、聯誼會”更是如雨後春筍,已經有台商代表——比如電影明星胡慧中擔任了江南某省的政協委員。應該說,兩岸商業交流的頻繁,台商大量資金流入中國,這是北京政府前幾年實行的“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相對理性的政策的結果,其中包括:“以商引政”,把商業與政治分隔;“以文代政”,以文化交流代替政治對抗,等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它不但有利於兩岸經濟、市場、文化和社會民眾之間的雙贏互利,而且從根本上,是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良性方向的。但是,現在這種泛政治化的以言論治罪、以政治手段強行介入經濟行爲和市場運作的“經濟制裁台獨台商”政策一出臺,它將帶來什麽樣的後果,就有很多疑問了。

首先,“台獨台商”就是一個很難定義,而一旦加以明確定義,則必定“一竹篙打翻一船人”、“傷害臺灣人民感情”的缺乏明確法理與學理依據的提法。什麽叫“悲情意識”?就是臺灣人從“二、二八”事件以後爆發的、自殖民時代以來一直孤懸海外的“亞細亞孤兒”的歷史傷情。這種“悲情意識”的內涵是相當複雜的,不能以簡單的“綠”“藍”與 “統”“獨”來劃分。據筆者的粗淺瞭解,可以說幾乎今天在臺灣生活的所有人,包括本省人、外省人,上一代,這一代,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被遺棄、被邊緣化的“悲情意識”。如果真正“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就應該以大陸老大哥的博大愛心,認真、誠懇地面對和理解臺灣社會民眾中相當普泛的這種“悲情意識”,從而找出政府在對台政策上的化解之道——應該說,上述“政經分隔”的政策,正是相對理性的政策;如果不是一棍子打下來,以“悲情意識”等同“台獨”,那真要把自己整個推到“臺灣人民”的對立面上了。 其二,以非黑即白、非藍則綠的狹隘政治思維,去制定經濟政策,去幹預經濟運作,是非常危險的。因爲,首先“藍”、“綠”和“統”“獨”的問題,包括“本土化”問題,“臺灣史觀”問題等等,在臺灣的真實社會情境中,就是界限含糊、決不可以簡單一刀切的話題。舉一個例子,北京“國台辦”和那些官方的“臺灣學者”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著不知道?——所謂“悲情意識”的提法,最早來源於臺灣電影的“本土派大師”侯孝賢的獲國際大獎電影《悲情城市》。“本土派”的侯孝賢算“綠”還是算“藍”?他批評陳水扁撕裂族群的大陸政策最激烈,但他從來不肯承認自己屬於“泛藍”。又如,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過去的“綠營”主帥,這次卻站在支援“藍營”的立場;再如,相對於“華航”的另一個本土派大企業集團“長榮”集團,連它的航空飛機的標誌都是綠色的,過去被歸入“綠營”,而“長榮”集團通過近年來開闢大陸市場以後,最近明確表態支援“三通”政策,又被戴上“泛藍”的帽子。臺灣這次選舉,政治人物以選票掛帥和意識形態掛帥,造成撕裂族群、分裂臺灣社會的嚴重惡果;如果北京政府的“對台商新政”(包括最新傳來的爲張惠妹等臺灣歌星戴“綠帽子”而禁止登陸的消息),又跟著同一個“意識形態掛帥”的調子來唱,以政治爲經濟、文化交流劃線、以言論爲對岸商人、歌星治罪,其後續的惡果是可以預期的,並且也將一定是災難性的。

筆者曾一再批評過:當今中國領導人,說了多少年的“黨政分家”、“政經分離”,卻始終脫不掉“凡事政治化、道德化和意識形態化”的舊式極權思維與冷戰思維,最近的“經濟制裁台獨台商”新政策出臺,正是又一個負面新例證。

作者爲中國作家、學者,現居美國

──轉自《觀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伊川:一個挾司法營私的惊人案例
伊川:中宣部--中國當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毒瘤
伊川:“心態決定一切”
伊川:“吃什麼?”和“怎麼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