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討論:南昌一老人法庭引爆自殺炸彈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19日訊】(據自由亞洲電台含青報導)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的報導,南昌市進賢縣一位76歲的農民因為贍養糾紛而在法庭引爆自殺炸彈,本人當場死亡,但沒有造成其他人員傷亡。這位農民有3個子女,子女們每月付給他350 元贍養費,他要求增加到每月600元。由於他腿 有殘疾,加上脾氣不好,與家人關係緊張。經村幹部調解無效後,他告到鎮法庭,要求在昆明經商的兒子增加贍養費。接著,就發生了自殺性爆炸的悲劇。 就此事件,本台記者含青邀請在美國的中文月刊《北京之春》主筆胡平和在美國的法律界人士葉甯進行了討論。

記者:這起老年農民因為贍養問題糾紛,在法院引爆炸藥自殺,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胡平:我想這個問題看上去是個家庭問題,實際上是個社會問題,看上去是個子女的責任問題,實際上是個政府的責任的問題,因為像這種對老年人的贍養,在目前的中國還缺少這種比較系統的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因為政府沒有提供必要的,最起碼的保障,所以在大部份地方,很多人還是藉養兒防老,靠子女來贍養老人,這中間就很容易引出很多很多問題,這次這個悲劇,我想就把在中國老無所養的問題突顯出來了。

記者:葉甯先生,您的看法呢?

葉甯:這裡面有幾個層次的問題,第一、這個事件本身應該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因為他雖然用自製的炸彈,用極端的方式引爆炸彈,進行自殺,他還是一種自強的行為。第二個方面,從法律上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法都規定公民有贍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那在公民年老,喪失工作能力以後,子女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這個案例,顯然這位老人通過司法補救的方式,求助於法院來解決他的贍養權的問題,由於他是一種民法和婚姻法上的規定,所以,這位老人提出的這個法律訴求是他的一種法律權利,在這個問題上,他三個子女有不可推卸的法律義務。第三個層面就是社會老齡化問題。其實二戰以後,各個國家都面對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中國就顯得特別嚴重,因為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村地區,基本上,中國政府對社會保險,老有所養的問題,在財政上面是不給一分錢的,由於社會保險機制的缺乏,造成了一些民間的問題、矛盾,就是加劇激化,而且也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這是中國政府需要嚴肅面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記者:葉甯先生,那您覺得在中國這個特定的情況下,中國的老年人,特別是農民,這個養老的出路,您覺得在什麼地方呢?

葉甯:現在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政府採取完全不管,放任自由的方式,讓農村基層組織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不正確的態度。最近中國政府宣布取消農業稅,這樣一來,他似乎就可以不管農村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養和社會安全,生活安全,體制的問題,就可以合理化了,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政府主要是要通過制定非常好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來促進從政府、國家、社會和民間層面上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機制,如果中國政府能夠認真的面對這個課題,做出這種政策性安排,並且進行撥款的話,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在喪失勞動能力以後有權得到政府資助,這一個條款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實。

記者:胡平先生,您對這個有什麼補充嗎?

胡平:剛才葉甯先生也提到,中國已經快進入一個老齡化的社會,中國當局長期以來實行強制性的一胎化計畫生育的政策,在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將來就會尤其嚴重,如果這個是在農村,當然問題就會更嚴重,這也是在農村為什麼在這些年來計畫生育一直搞不下去,農村人口增長很快的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你政府不替人老之後的情況設想,那人家自己不能不設想,所以這麼一來,也就使共產黨實行計畫生育有另外一個思考的角度。

記者:那您覺得從政府的方面,怎麼來做一些事情呢?

胡平:我想政府當然首先是在一個市場化的中國,你政府要承擔起應該承擔的一些責任,那就要建立起一些必要的,一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系統。實際上,你要說沒錢是沒有道理的,現在那些貪官污吏這麼多錢,一個小小的幹部都可以變得富起來,所以這得首先是要有效的克服這種貪污腐敗的現象,這樣子自然政府就有足夠的錢來建音社會保障系統。反過來,如果貪污腐敗得不到有效的遏止,那另外一方面,有些社會的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他們的基本生活就很難得到起碼的保障,所以覺得應該從這一件事情上,連繫到社會上更多的方面,不光是政府,也需要社會各界,需要民間,致使人們一起來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葉甯:含青,還有時間嗎?

記者:您請說。

葉甯:這個問題和中國的民主化有特別直接的連繫,因為中國整個現在所實行的極權主義制度,如果不進行根本的改革的話,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以上據自由亞洲電台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7年走了7親人 他樂觀看人生
賀梅案中賀貝兩家誠信和文化價值觀受審視
有關父親節的數字
日演員渡邊謙 離婚訴訟拒絕和解 堅持離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