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賣書也要人文素養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8月3日訊】現在很多人感歎圖書市場萎縮,買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大量的圖書積壓在倉庫裏,或最後進了特價書店,或乾脆送到造紙廠化紙漿。這一點確實也是事實,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固然是互聯網、電視、電子遊戲、音箱製品等的衝擊,中國人的閱讀時間大大減少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資訊多元化帶來的結果。但根據最新調查顯示,上海市民日平均也時間還是超過了半小時(其中男性的閱讀時間0.8小時,女性0.63小時)。

一方面,出版社每年出版大量跟風炒作的垃圾圖書,無人問津是必然的命運,很多好書又千呼萬喚不出來,讀者找書難、買書難當然會一個問題,久而久之,閱讀人群不斷流失,許多讀者最後到網上尋找自己的精神需求。話雖如此,每年出版的10多萬種新書中(不包括重印書)還是不乏許多有價值、有可讀性、能爲廣大讀者接受的圖書,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有不少被淹沒在書山書海中了。我感到,上述這些誠然也是造成當今中國書業的低迷的因素,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問題,忽略了圖書發行業從業人員即賣書人中存在的問題。

按照國際標準,平均2萬人中應該就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2冊。而我國現在平均45.9萬人才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姑且認爲這些圖書館都是正常開放的,人均藏書量也只有0.3冊,遠遠落後於國際標準。據媒體報道,2002年全國共有733個公共圖書館沒有購書經費,書架上都是陳舊書,占總數的27.2%。(見《文彙讀書周報》2004年4月16日)

透過這些資料,我們不難看出圖書發行的其中一個瓶頸在公共圖書館沒有經費購置新書,這個責任首先也只能由政府來承擔。老實說,在國家的公共文化設施中,圖書館是舉足輕重的,它承載著學校教育之外的另一部分功能,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這些文化設施的健全是分不開的。哪怕在其他建設上壓縮一點點投資用來給圖書館買書,也盡夠了,也不致於超過27%的圖書館長年沒有經費添新書。另外,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機制也亟須改革,而不是把讀者分爲三六九等,給予不同的待遇,這都是計劃經濟或講究等級、論資排輩時代的産物。當務之急就是一是向國際標準靠攏,與國際接軌。二是加大對圖書館經費投放的力度,而且要有嚴格的監督程式,保證專款專用。公共圖書館一旦經費充足,圖書發行就不會有什麽困難。全國縣級以上圖書館不少於三千所,大學圖書館也在千所之上,中學圖書館數以萬計,一本有價值的圖書哪怕不計算個人讀者,光是這些圖書館一家收藏2本,發行也在2萬冊之上。這是一個值得有識之士深思並向政府發出呼籲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有一個誤區,以爲作者、編輯才是精神食糧的生産者、監製者、提供者,幾乎很少想過圖書發行者、銷售者同樣也是這個精神鏈條上的重要環節之一,忽略了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員基本素養的要求。其實,一本書從作者、編者到出版社,再經過圖書批發市場、書店,最後才能進入讀者手裏,每個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隨著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之後,外資、民營資本進入圖書發行市場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圖書批發行業多元多元競爭的新格局正在迅速形成,過去那種新華書店一家獨大、一統山河的局面已被打破,“二渠道”的稱謂也已退出歷史舞臺。杭州、重慶等地都出現了民營資本投資的規模較大的圖書城,在圖書發行業的硬體設施上,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成熟起來,無須任何擔心。據說許多以外資或民間資本爲主的圖書發行業的航空母艦正在醞釀之中。在出版社實現企業化轉型之後,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新華書店原有的發行主渠道將成爲多元發行渠道中的一個,而不再享有至高無上、幾乎是壟斷式的優勢,儘管這樣的優勢還將保持一些時日,但恐怕已不會太久。在資訊化的時代,圖書作爲人們求知、生活、學習乃至休閒、娛樂,獲得各種資訊的載體之一,將依然發揮它的重要功能,是電視、網路和其他一切載體無法加以取代的。基於上述判斷,圖書發行業完全有可能成爲21世紀的朝陽産業,是文化産業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從新華書店系統到民營發行系統,來觀察當今圖書發行業、零售業的現狀,顯然不容樂觀,除了管理機制及其他技術層面的缺陷之外,我發現圖書發行這個環節中最薄弱的方面是軟體,是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敬業精神、崗位意識等的嚴重缺席。

從事圖書發行業不是科學研究或學術創造,自然不需要太高深的專門知識,但作爲特定文化行業的從業者,應該具備最基本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對時代的問題有一些基本的瞭解,起碼要知道現在全國每個出版社大致上的定位,一般出些什麽書,近期有些什麽新書面世等;要知道在廣大讀者中有較大影響的學者、作家的姓名及他們的作品,對影響中國、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他們的著作有個初步的認識;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有一點瞭解等等。不僅從事批發、進貨的人員,哪怕零售人員也應該有些基本常識,平時要留意、學習,跟上快速發展的時代節拍。但現在普遍的就是從書這個行業的人讀書不多、乃至根本不讀書,所以對書毫無所知。由這樣的人構成的圖書發行隊伍顯然是不及格的。如果說過去還可以吃公有制的大鍋飯,躺在壟斷經營的溫床上,今後或者從現在起這樣的日子就不會有了。

有一次我到一家規模很大的書店去買一本書,是嶽麓書社新出的《不夠知己》,溫源寧著。從電腦查詢系統中明明查到了有這本書,而且用6本新書,可就是找不到這本書。我問了大約五個營業員,我知道他們不會有人知道溫源寧是何許人,所以事先告訴他們溫是胡適、徐志摩他們的好友,這本書就是他回憶這些朋友的文章結集。結果他們還是搞不懂這樣的書會分在哪一類?文學傳記?散文?小說?休閒?到處找都找不出來,我第二次去,還是無功而返。這不是什麽特例,在書店裏這樣的現象是最常見了,往往是一問三不知,傻愣愣的。

至於敬業精神、崗位意識則不僅是從事某個行業所需要的,而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畢竟任何職業都不單純是養活自己、謀取生存的手段,而且體現一個人作爲人的責任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003年秋天四川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中學人文讀本》,共分二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針對當下中學人文教育的缺失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選載了許多相應的文章,非常適合中學生及中學教師閱讀。凡是讀到過的人反映普遍良好,某“文化大省”的新華書店系統也知道有這套書,也進過書,而且馬上就銷光了。可我多次到各大新華書店去找這套書,總是找不到,查詢電腦系統總是缺書。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哪怕很多讀者去找這個書,書店總是未見進貨。像這樣有讀者市場的好書,新華書店進貨的人員卻不積極組織貨源不知道到底是什麽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偌大的書店,那麽多的書,隨便進些什麽書也總有人買,只要出版社不是主動來推廣、發行,書店落得輕鬆,一點主動性都沒有。這只是敬業精神匱乏的一個小小例證。這樣的事在圖書發行業恐怕多得很,所以也就見慣不怪了。爲什麽如此?如上所說,現在搞發行的大多數人本來就不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沒有文明常識,除了對那些大肆炒作的圖書諸如各類明星、明星的七大姨、八大姑乃至前妻、前男友之類的有興趣,對教材、教輔之類有興趣,對作爲人類精神食糧的圖書基本上是麻木不仁的,加上缺少敬業精神,這一切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與之相反,越來越多高素質而且敬業的人介入圖書發行業,書業就有出現新的轉機。畢竟賣書不像賣其他産品,那將關係到子孫後代、整個民族未來的一個行當,豈能有絲毫的怠慢。近些年來,北京、南京、廣州、上海等地都出現了許多很優秀的民營書店,我所在的杭州也有一家享有聲譽、爲讀者喜歡的“楓林晚學術書店”,從5年前初創時只有20平米的小店,已發展成一家有全國影響的連鎖店,在杭州、北京、寧波、金華、嘉興等地擁有了6家分店,還有“中國新書網”及批發業務,在一個人們普遍感歎書越來越難賣的今天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面對他的新老讀者,“楓林晚”的創業者朱昇華總是在笑著。這位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生毅然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開一家經營人文社科類學術圖書爲主的書店,這一選擇本身就帶有某種傳奇性。

“楓林晚”的故事足以告訴我們,如果圖書發行業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朱昇華式、範笑我式(著有《笑我販書》,浙江嘉興笑我書局主人)的人物,圖書發行業不僅會走出低谷時期,而且對提升整個民族精神生活的層次也會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轉載自《議報》157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湧:高考向何處去?
傅國湧 :以母親的名義肩起民族的苦難
【專欄】傅國湧:胡喬木表揚錢鍾書
【專欄】傅國湧:龍應台終於為「六四」說話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