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執政反省的雞兔問題

標籤:

【大紀元11月4日訊】目前政壇流行的名詞是「新民進黨運動」,尤其在陳水扁總統召開黨內座談之後,民進黨內部關於執政改革的爭議,似乎是完全檯面化了,而且看來短期內不會結束的,尤其隨著民進黨2008年總統候選人形成的時間表,更是瀰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對於年底縣市長的選舉影響也是相當不確定,至少根據目前的媒體民調,主張者之一,有意角逐臺北縣長的羅文嘉,支援度並未因此超前,甚至被低估為選舉操作的手法,顯然讓「新民進黨運動」面臨了一個關鍵期的考驗。

  如果熟悉過去黨外與民進黨發展史的人,大概不會對這個民進黨內的自我檢討感到陌生,從歷史經驗來看,黨外時期與建黨之後的民進黨,在過去30年中,有幾次重大的路線衝突與抉擇,像是70年代的批康(寧祥)的「雞兔問題」,或是80年代的「選舉路線vs.社運路線」,以及90年代關於「大聯合政府vs.獨力執政」的路線辯論,不但對於民進黨的成長有決定性的正面影響,甚至對於台灣政治發展的整體方向也有相當的指導作用,如果從這個「反對—反對黨—執政黨」的歷史脈絡來觀察,就不難理解「新民進黨」運動形成的階段性使命。

  70年代的「雞兔問題」,是反對運動內部的第一次自我清洗,主要行動內容是挑戰領導權的批康運動,主張以較高的標準來界定政治反對的隊伍,孕育出後來民進黨的慓悍性格;至於選舉路線與社運路線的辯論,則促成了民進黨的選舉總路線,也讓選舉競爭成為民主化的最重要機制,奠定台灣政治上寧靜革命的漸進步伐;而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主張和國民黨喝「大和解咖啡」則是朝野和解的先聲,雖然事後破局,也毀了施明德角逐立法院長的美夢,卻確立了總統選舉的奪權路線,陳水扁儼然成為當年黨內新世代的政治明星。

透過這樣的歷史考察、路線辯論與權力世代的交替,今天,民進黨新生代在面對執政的困境與政權保衛的壓力,會提出「新民進黨」運動並不奇怪,也證明他們果然是傳承著和前輩一樣的政治基因,問題是:他們能否堅持立場與深化論述,與數十年來的重大辯論相輝映?如果做得到,新生代就算輸了地方政權也是值得的,因為民進黨作為台灣兩大黨之一,其政治命運不單影響其黨派人物的禍福,更對台灣整體的興衰有極大的關連。

黨外時期曾有一個「兩個前線」的理論,是一個觀察民進黨內派系政治的好架構。「兩個前線」的主張是:一個政治行動者不但要與其他黨來做爭鬥,為了確立一個能贏的路線,黨內的競爭反而是更基本的;換句話說:如果不能誠實地面對內部路線的差異,那麼很難成為一個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執政黨,這大概是對藍、綠各政黨都可以適用的命題。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http://203.66.167.129/)◇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觀點】馬英九連結台灣
【台灣觀點 】 令人尊崇的歐洲小國
【台灣觀點 】 遙遠的祝福
【 台灣觀點】 自由的滋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