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沁怡:農曆新年食文化

陳沁怡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訊】

新春大吉 萬事如意  
更歲交子 辭舊迎新

農曆新年這是中國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每逢農曆新年,全家老少都會在一起吃飯, 以慶闔家團圓,年三十晚的那頓就叫團年飯。

食的文化

臘味

  舊時的習俗,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開始。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臘味的種類繁多,舉凡臘腸、臘肉、臘鴨、臘魚、風雞、風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沒有醃製,也一定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景。

年糕

  剛醃過臘味,接下來,就該蒸年糕了。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傳統的觀念認為,蒸制年糕的成敗,關係著來年運氣的好壞,所以蒸年糕時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說不吉祥的話,不准大聲吵鬧等等。

餃子

  在中國北方的許多省份,過年時還要包餃子。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麼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麵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

  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

  北方人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呢,一是取其諧音,「更歲交子」,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時刻,據說這時吃了餃子,喻辭舊迎新,表示「開張大吉,萬事如意」。二是取其吉形,因餃子酷似元寶,喻國泰民富,「招財進寶」。因此,餃子老少咸宜,貴賤無分。年三十兒晚上,慈禧太后要將宮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晉、夫人、格格和皇族女兒們全召到殿上,子時一到全在長案上包餃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賞銀子;接著眾人一起吃餃子,光緒皇帝夫婦來拜年也是賜給「煮餑餑餃子」。京城民間更是「無家不餃子」,連那些種莊稼趕大車的漢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個車輪狀的餃子給他吃,以求來年五穀豐登,車馬平安。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著餃子。難怪古人譽它為「天下通食」。

  最「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河南及陝西的部份地區多將餃子與麵條一起煮了吃,名叫「金絲穿元寶」。內蒙及東北一帶,還有人將餃子放進白肉酸菜火鍋中煮食,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過年應節食品外,每位家庭主婦都還要挖空心思烹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年菜除了講究精緻、豐盛外,好的口彩也是必備的條件。如北京人的年飯,以黃、白兩色米煮成,稱為「金銀米」,上面插有松柏枝,並以金錢、棗、栗、龍眼等為裝飾。江南人以風乾茄蒂、混合果蔬,煮成「安樂菜」。吃年夜飯時,一定先挾一口安樂菜。魚因為諧音「余」,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就連不產魚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擺一條木刻的魚應景,以示「年年有餘」。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飲食文化:美人與美味
大啖希臘菜 免前進雅典
飲食文化:古今名宴
飲食文化:赴宴(西餐)的禮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