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爭奪戰﹕中美衝突的又一髮端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3月3日訊】近年來﹐中國能源消耗已經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目前﹐中國每天進口石油二百萬桶﹐佔其石油總消耗量的40%﹐預計十年之後﹐中國每天需要進口石油一千萬桶﹐佔其石油總消耗量的75%。這一情形﹐對世界而言﹐有一喜﹐也有一懮。喜的是﹐富藏能源的國家﹐又找到了一個消費大戶﹐可籍此增加它們各自的財富﹔懮的是﹐鑒于中國能源﹑尤其石油﹐日益依賴進口﹐各國能源爭奪戰﹐由此趨於白熱化。

在南面﹐圍繞南海資源開發﹐中國與菲律賓﹑越南﹑文萊等國衝突不斷。在北面﹐
為了從俄國獲得石油﹐中國與日本﹑印度﹑韓國等國正展開激烈競爭﹐到目前﹐擬定通向中國的輸油管道“安大線”被擱置﹐中國落于下風。中方以割土地﹑購武器﹑並“引狼入室”地要在中國領土上舉行中俄聯合軍事演習等手段﹐來討好俄方的算盤﹐明顯落空。實際上﹐俄國有意聯合日本﹑印度﹐抗衡中國。

在東面﹐能源爭奪﹐使冷若堅冰的中日關係﹐更添陰雲。日本加快了對釣魚島的“實際佔有”和“有效控制”﹐對此﹐一籌莫展的中國政府﹐只能幹瞪眼。而圍繞東海大陸架﹐雙方爭奪也已經表面化﹐各自調動潛艇對峙﹐第二次甲午戰爭如箭在弦。

不久前﹐日本與美國發表聯合聲明﹐將台灣海峽納入其共同的安全保障範圍﹐“美日臺防線”由此正式成型。這一結果﹐應在廣泛的意料之中﹐但對北京而言﹐仍不啻當頭一棒。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北京自作自受﹑作繭自縛的結果。北京不斷以武力威脅台灣﹐並連年以兩位數﹑遠高于經濟增長的軍費增長窮兵黷武﹐自然引起眾多國家的不安和反感。

迄今﹐北京與華盛頓的對立﹐已經從貿易糾紛﹑人民幣匯率﹑武器擴散﹑人權等問題﹐擴大到能源領域。北京的“能源外交”觸角﹐甚至伸到了“美國的後院”南美洲﹐徑直挖起了美國人的牆腳。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事結束之後﹐中美兩國在中亞﹑中東的石油爭奪戰﹐更稱得上是“短兵相接”。然而﹐問題卻不僅僅是能源。

蘇丹發生種族屠殺﹐西方各國尋求聯合國制裁﹐唯獨北京從中作梗﹔伊朗發展核武﹐美國要將此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裁決﹐也遭到北京阻擾。究其幕後原因﹐非一言能蔽之。能源方面﹐北京已經在該兩國砸下巨資﹐獲取石油。目前﹐中國進口石油中的13%﹐來自伊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收購了蘇丹最大能源聯盟“大尼羅河石油作業公司”40%的股份﹐成為這家日產石油30萬桶的蘇丹公司之最大股東。然而﹐促使北京與伊朗﹑蘇丹等國政府交好的動力﹐除了能源﹐更重要的﹐還是意識形態和統治利益的趨同。在能源交易之外﹐北京主使其國營軍工企業﹐反複向伊朗擴散武器﹑尤其導彈技術﹐並不惜為此受到美國一再制裁﹔北京向蘇丹提供的大量軍火﹐則成為蘇丹當局屠殺其人民的主要凶器。去年發生在蘇丹達富爾地區的那場大屠殺﹐導致三十萬人喪命﹐一百萬人流離失所。

看來﹐蘇聯雖然已經瓦解﹐冷戰卻並沒有結束。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正主動接過前蘇聯的旗幟﹐自覺擔當起與美國對壘的主力。這東邊﹐胡錦濤號召“學習朝鮮古巴”﹐在西邊﹐布什誓言“向全世界推廣民主”﹔中國外交部長不斷嚴詞抨擊美國“霸權”﹐美國國防部長暗示“中國不是一個文明國家”。新一輪意識形態的南轅北轍﹐為新冷戰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註腳。

新冷戰也呈現錯綜複雜的局面。除了莫斯科對北京一手拉﹑一手堵之外﹐在歐洲﹐法德兩國因急于謀求其“大國地位”﹐與美國爭雄﹐執意要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售﹐意圖牟取暴利的同時﹐武裝中國﹐把中國推到最前沿﹐直接與美國交鋒﹐進而削弱美國。如果聯想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的“綏靖主義”和“投降主義”﹐是如何地助長了法西斯德國﹐進而釀成世界大戰。人們就不難理解﹕法德兩國政客毫無原則的短視和急功近利﹐大抵如此。如果未來真有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美一定是交手的主角。法德俄等國﹐則樂得作“壁上觀”﹐隨時坐收漁人之利。

中國經濟總量(GDP)排名世界第七﹐能源消耗卻已經排名世界第二﹐這只不過證明﹕中國經濟是典型的浪費經濟﹐成本高﹐效益低。這對中國人本身而言﹐不僅不值得驕傲﹐反而值得懮慮和深省。

(3/1/05 自由亞洲電臺)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勁松:病急亂投醫 北京扯上蘇丹
陳勁松:南亞賑災,中國表現如何?
陳勁松:說改革  話紫陽
陳勁松:中國經濟  失控的速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