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争夺战﹕中美冲突的又一发端

陈劲松

标签:

【大纪元3月3日讯】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已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目前﹐中国每天进口石油二百万桶﹐占其石油总消耗量的40%﹐预计十年之后﹐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一千万桶﹐占其石油总消耗量的75%。这一情形﹐对世界而言﹐有一喜﹐也有一懮。喜的是﹐富藏能源的国家﹐又找到了一个消费大户﹐可籍此增加它们各自的财富﹔懮的是﹐鉴于中国能源﹑尤其石油﹐日益依赖进口﹐各国能源争夺战﹐由此趋于白热化。

在南面﹐围绕南海资源开发﹐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文莱等国冲突不断。在北面﹐
为了从俄国获得石油﹐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等国正展开激烈竞争﹐到目前﹐拟定通向中国的输油管道“安大线”被搁置﹐中国落于下风。中方以割土地﹑购武器﹑并“引狼入室”地要在中国领土上举行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等手段﹐来讨好俄方的算盘﹐明显落空。实际上﹐俄国有意联合日本﹑印度﹐抗衡中国。

在东面﹐能源争夺﹐使冷若坚冰的中日关系﹐更添阴云。日本加快了对钓鱼岛的“实际占有”和“有效控制”﹐对此﹐一筹莫展的中国政府﹐只能干瞪眼。而围绕东海大陆架﹐双方争夺也已经表面化﹐各自调动潜艇对峙﹐第二次甲午战争如箭在弦。

不久前﹐日本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将台湾海峡纳入其共同的安全保障范围﹐“美日台防线”由此正式成型。这一结果﹐应在广泛的意料之中﹐但对北京而言﹐仍不啻当头一棒。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北京自作自受﹑作茧自缚的结果。北京不断以武力威胁台湾﹐并连年以两位数﹑远高于经济增长的军费增长穷兵黩武﹐自然引起众多国家的不安和反感。

迄今﹐北京与华盛顿的对立﹐已经从贸易纠纷﹑人民币汇率﹑武器扩散﹑人权等问题﹐扩大到能源领域。北京的“能源外交”触角﹐甚至伸到了“美国的后院”南美洲﹐径直挖起了美国人的墙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事结束之后﹐中美两国在中亚﹑中东的石油争夺战﹐更称得上是“短兵相接”。然而﹐问题却不仅仅是能源。

苏丹发生种族屠杀﹐西方各国寻求联合国制裁﹐唯独北京从中作梗﹔伊朗发展核武﹐美国要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裁决﹐也遭到北京阻扰。究其幕后原因﹐非一言能蔽之。能源方面﹐北京已经在该两国砸下巨资﹐获取石油。目前﹐中国进口石油中的13%﹐来自伊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了苏丹最大能源联盟“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40%的股份﹐成为这家日产石油30万桶的苏丹公司之最大股东。然而﹐促使北京与伊朗﹑苏丹等国政府交好的动力﹐除了能源﹐更重要的﹐还是意识形态和统治利益的趋同。在能源交易之外﹐北京主使其国营军工企业﹐反复向伊朗扩散武器﹑尤其导弹技术﹐并不惜为此受到美国一再制裁﹔北京向苏丹提供的大量军火﹐则成为苏丹当局屠杀其人民的主要凶器。去年发生在苏丹达富尔地区的那场大屠杀﹐导致三十万人丧命﹐一百万人流离失所。

看来﹐苏联虽然已经瓦解﹐冷战却并没有结束。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正主动接过前苏联的旗帜﹐自觉担当起与美国对垒的主力。这东边﹐胡锦涛号召“学习朝鲜古巴”﹐在西边﹐布什誓言“向全世界推广民主”﹔中国外交部长不断严词抨击美国“霸权”﹐美国国防部长暗示“中国不是一个文明国家”。新一轮意识形态的南辕北辙﹐为新冷战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注脚。

新冷战也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除了莫斯科对北京一手拉﹑一手堵之外﹐在欧洲﹐法德两国因急于谋求其“大国地位”﹐与美国争雄﹐执意要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售﹐意图牟取暴利的同时﹐武装中国﹐把中国推到最前沿﹐直接与美国交锋﹐进而削弱美国。如果联想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绥靖主义”和“投降主义”﹐是如何地助长了法西斯德国﹐进而酿成世界大战。人们就不难理解﹕法德两国政客毫无原则的短视和急功近利﹐大抵如此。如果未来真有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一定是交手的主角。法德俄等国﹐则乐得作“壁上观”﹐随时坐收渔人之利。

中国经济总量(GDP)排名世界第七﹐能源消耗却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这只不过证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浪费经济﹐成本高﹐效益低。这对中国人本身而言﹐不仅不值得骄傲﹐反而值得懮虑和深省。

(3/1/05 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陈劲松:病急乱投医 北京扯上苏丹
陈劲松:南亚赈灾,中国表现如何?
陈劲松:说改革  话紫阳
陈劲松:中国经济  失控的速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