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原住民 前進聯合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乙徹╱中縣報導〕台灣原住民非政府組織觀察團昨日啟程前往美國紐約參加第四屆聯合國原住民論壇,由於台灣在聯合國歷年的原民工作小組與原民論壇中,均遭中國打壓,因此五名台灣觀察員透過亞洲原民聯盟等組織協助,以各組織會員身分進入論壇,並將首次在聯合國舉辦兩場座談會,以凸顯台灣原住民不可缺席的世界地位。

此行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化零為整的台灣原住民觀察團,將首度在論壇期間舉辦兩場座談會,藉此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原住民權利發展狀況外。觀察團今年還有兩項理想目標,一是透過交流管道探詢台灣原住民以正式團體加入區域性組織的可能性;二是收集各國際組織最新的原住民國際公約或法令,雖此類法令並未有強制力,卻是台灣原住民相關法令未來三年內修訂的重要參考。

本次台灣原住民非政府組織觀察團成員,包括蔡志偉(賽德克族,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石忠山(阿美族,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高靜懿(阿美族,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思瑋(太魯閣族,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 )、杜詩豪(排灣族,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國小教師 )。其中,吳思瑋曾參與上屆聯合國原住民論壇,其他四人則分別在法律、健康保健、政治、基礎教育上具有專長。

由於來自台灣的觀察員,在聯合國歷年的原住民工作小組與原住民論壇中,均遭到來自中國不同程度的打壓,加上論壇性質屬非政府組織,因此五名觀察員無法以台灣名義參與議程,為了達到與國際原住民團體的實質交流,觀察團不得不透過亞洲原住民聯盟等組織協助,讓觀察團成員以各組織會員身分進入論壇。

觀察團首先將以台灣原住民基本法探討為題與各組織代表對話,觀察團成員蔡志偉表示,年初我國通過原住民基本法,完全呼應聯合國一九九四年發表的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精神,被國際團體視為先進法令,雖然內容在相關子法尚未修訂前不算完備,但依舊具有指標性意義,座談將就基本法和與會組織討論。

高靜懿則將主持原住民健康醫療人權座談會,從健康角度出發,呼應聯合國原住民論壇消除貧窮的工作目標,探討原住民族的整體健康問題,此外,過去曾發生醫療單位擅自以原住民血液進行基因等分析,明顯違背基本人權,也是座談會的討論主題之一。

焦點人物╱蔡志偉 沒忘體內流的血液

記者王乙徹╱專訪

賽德克族青年蔡志偉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留美期間受到指導教授與印地安多元發展的影響,決心放棄智慧財產權研究,轉而探討原住民族權益。他說:「家庭教育讓我記住自己是什麼人」,而原住民權益如何落實,更是他參與聯合國論壇的觀察重點。

蔡志偉說,全球各先進國家對原住民的教育補助均出自善意,但卻提供非原住民教育,讓多數原住民逐漸融入主流社會,從小脫離部落與平地人一同受教育,就讀台大法律系期間,也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原住民事務,直到在亞利桑那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在教授威廉斯(Robert Williams )與安娜亞(S.James Anaya )指導下,有空間決定自己的方向,才意識到身為原住民應該為自己的同胞做些什麼。

蔡志偉表示,將研究方向從主流的智慧財產權轉向冷僻的原住民權益,是相當困難的決定,「尤其看見亞利桑那的印地安人多元發展,讓我產生強烈的想法,要為台灣原住民族做些事情」,對他而言,融入主流價值的社會,遠遠不如為整個族群奉獻心力重要。

蔡志偉也表示,台灣近幾年來在原住民權利發展上的努力相當迅速,五年之內在法律層面上的作為,可能超出其他國家數十年的努力,尤其年初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未來三年內必須完成原住民族自治區、工作權、教育等法的修訂,在法治上的確先進而完善,然而,未來執行成效讓他相當關切。

蔡志偉不諱言,若執行成效不彰,對原住民而言形同欺騙,更是法治國家莫大的諷刺;他指出,原住民與政府間的問題,不能完全依賴法律解決,在先進國家中,雙方以夥伴角色互相傾聽,加強溝通協調解決問題,應是台灣當局應該思考的方向。

聯合國原住民論壇 國際重要交流平台

〔記者王乙徹╱中縣報導〕聯合國2000年成立原住民論壇,成為國際組織對談、建議、交流的平台,但歷年參與聯合國會議的台灣原住民觀察團成員不盡相同,出現交流斷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年透過補助,協助民間團體與國際社會接軌。

聯合國大會於一九九○年宣佈,一九九三年為世界原住民國際年,一九九四年起為國際原住民十年,並由人權委員會下的原住民工作小組(The Working Group on Indigenous Peoples )促成國際合作,解決國際原住民在各領域所面臨的問題。

2000年7月,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決定建立原住民問題常設論壇(Permanent Forumon Indigenous Issues ),並於2002年召開首屆會議,就經濟和社會發展、文化、環境、教育、保健和人權等問題,直接向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提出建議。

參與本屆聯合國原住民論壇的台灣觀察團成員蔡志偉指出,直屬於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原住民論壇,是世界原住民族組織個人與非政府組織重要的交流平台,原住民工作小組則屬聯合國內部組織,必須透過防止歧視暨保護少數族群小委員會,層層向人權委員會與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報告,相較之下,論壇則扮演建議、對話的關鍵功能。

然而,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歷年政府雖透過補助原住民團體的方式,組成非官方觀察團參加,但為顧及資源分配,補助採取甄選方式,使得觀察團成員每年並不一致,造成台灣原住民與各國際組織的交流產生斷層,部分在論壇中與其他組織取得良好關係的觀察員,因無法年年參加,很難維繫與國際組織間的良好互動。

為了解決困境,原民會今年補助的觀察員中,保留一位曾經參加過論壇的成員,借重其經驗與關係,協助新成員與各國際組織建立管道,並積極提供目前台灣原住民權益發展狀況給其他團體,善盡國際責任。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