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聞透視╱對話 不能向中國傾斜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中國近期對台灣的策略,顯得未按常理。

3月間中國人大才剛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合理化對台灣的非和平手段;4月間又刻意邀訪連宋製造兩岸和平假象;5月間的世界衛生大會(WHA )則再度封鎖台灣叩關,並試圖以備忘錄形式矮化台灣;但6月起再拋熊貓來台等連串交流議題,甚至舊調重彈,刻意釋出撤飛彈訊息。

有人解讀這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似乎反映胡錦濤本身個性的深沈;但另一角度,也可能是胡錦濤政權基礎未穩,對台政策無法掌控全局,由於必須滿足黨內不同立場的需求,因而出現搖擺現象。

然而,無論中國兩手策略背後產生的原因為何,其主要目標並未改變,就是矮化台灣,營造統一前景;所以,中國一方面強化兩岸民間交流的力度,另方面,中國對台灣的圍堵框架卻也日益成形,3月間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已清楚說明:要透過協商與談判達成兩岸和平統一。

從中方角度,恢復中斷已久的兩岸對話或談判並非難事,重點是如何在恢復前,便先立於制高點,為雙方談判關係定調,進而削弱台灣政府的可能籌碼。由此也看出連宋訪中對北京政府的運用價值,中國藉由與台灣在野黨設定好有利的談判議題,等著引君入甕,窄化與限縮扁政府周旋空間。

從國際社會看,兩岸如能展開對話,或有助於穩定區域情勢而表歡迎;但問題是,如果互動出現一面倒的傾斜關係,也不為各國所樂見,美國布什總統敦促胡錦濤與陳總統對話,便代表國際主流立場;眼前中國雖還不願正視扁政府,但看其近期對台舉措,恐只是因為對時機與實力還有不同的估算所致。

台北與北京雖還未坐下來,但隔空的談判卻早已展開,台灣未來面對的兩岸情勢也勢必更為頻密複雜,政府對政府的對話關係,固然必須堅持,但若果真進行談判,對於形式與議題的兩大重點,政府是否已有腹案?談判原本就是虛虛實實,目標與手段如何交互運用進行,隨著中國的接連出招,基於國家安全與國際觀感,台政府的下一步正動見觀瞻。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