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援助布國成績斐然 台灣奇蹟無限延伸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十九日電)時間回到二十多年前,一九九四年台布復交後進駐布吉納法索的農技團員,在攝氏四十五度的西非荒漠,揮汗如雨的教導當地農民建構水利工程、插秧、犁田。最後,台灣技術團又創造巴格雷墾區的「綠色奇蹟」。如今,奇蹟仍在延續擴大,布國農民的喜樂成為技術團最甜蜜的負荷。

布吉納法索人民居住的簡陋屋舍,多為土磚砌造,上覆茅草。周圍絕大部分的景緻多為黃沙滾滾、雜草樹叢遍布。//中央社

台灣水利專家在布吉納法索成功興建長五百八十公尺的渡槽,讓上游巴格雷水庫的豐沛水源能引入大小溝渠,灌溉稻田,綠意盎然。 //中央社

巴格雷農墾區空照圖,從上空可看出台灣農技團化腐朽為神奇,把西非布吉納法索的荒田變成稻香村。//中央社


隨著外交部長陳唐山出訪西非友邦布吉納法索,步出機場,映入眼簾的不是荒煙蔓草,而是井然有序的首都瓦加杜古街道,伴著布國人民熱情親切的笑容,扭轉非洲給人的印象-黑暗落後大陸。

離開首都瓦加杜古前往台灣援建的巴格雷農墾區,三個多小時車程,沿途一片雜草、樹叢,不知在乏味的黃沙景緻下看了多久,眼前突然出現矗立巴格雷墾區標示牌的三叉路口,車子右轉彎駛入後,沿途景貌讓人驚歎!

潺潺水流、蟲鳴鳥叫,只見一條主幹渠蜿蜒曲折地流向視野盡頭,兩旁農田井然,像極台灣鄉村祥和景致,直到端詳出是皮膚黝黑的農夫農婦耕作其間,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非洲實景。

農技團水利技師吳正吉說,自台布在1994年復交後,農技團進駐巴格雷右岸墾區,到處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但這裡不是戰場,而是農技團水利專家為開鑿水渠,引火藥炸開岩層,最後建構跨越溢洪道235公尺長的倒虹吸工、580公尺長的渡槽,以及60公尺長的三跨公路橋樑工程,成為當地工程標準典範。

翻開布吉納法索的地圖,可發現布國主要河川之一的那干貝河,是從西北流向東南貫穿國境。由於流量充沛,布國政府就在東南邊的巴格雷地區蓋水庫,運用豐沛的水資源。農技團為使水庫具灌溉之利,靠著落差和水的重力,建造一條長達15公里的主幹渠、40公里的支渠,並利用給水門控制流量,構成網狀的灌溉和排水系統,最後才能呈現「碧波萬頃,巴格雷農墾區化腐朽為神奇」的景貌。

布國每年六至十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一月較舒服,二月至五月最熱時還會高達攝氏45至50度,「簡直要把人蒸熟了,」水利技師吳正吉說。

巴格雷的農技人員,都是一頂寬邊大草帽遮陽,儘量穿長袖衣服防止被曬傷,身邊帶者大水壺以補充流失的水份。

農技團長李正宗心有所感地表示,在這裡工作,最困難的不是艱難的工程,而是惡劣的環境。由於墾區旁邊就是巴格雷水庫,「與水為伍」的情況下,蚊蚋叢生,瘧蚊密度非常高。

「最熱的時後,團員和眷屬得瘧疾的比率較低,大概連蚊子都死光了,」農技團員這樣形容。吳正吉也說,在巴格雷地區,得瘧疾是家常便飯,就像台灣患感冒一樣,他在布國五年多來,也曾得過三次瘧疾,還有一次是傷寒、瘧疾一起得,「那時感覺真是痛不欲生啊!」

吳正吉表示,儘管環境惡劣,但在布國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以及寧靜的生活,對他卻是彌足珍貴。

根據他的觀察,當地農民勤奮學習,再加上布國政府對台灣信賴有加,配合度高,「在這種良性循環下,工作推展順利」。「待收穫時,看到農民拿自家最好的雞蛋及羊隻送給自己,獻上最深的謝意時,那種滿足感真的是言語難以形容」。

前農技團長方英彥也這樣說,「支持我們日復一日工作不歇的,是看到荒地變成稻香村,農民的辛勞有具體的成果,糧食問題得到解決。」

目前巴格雷右岸墾區已安置農民1200戶,約12000戶人口,左岸墾區639戶農戶,約6400人口,每戶農民分配土地一公頃,全都參加農技團辦理的農民訓練,教導他們種植水稻,包括浸種、苗圃、播種、插秧、除草、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水稻種植情形良好,每公頃每年兩穫,每穫單位產量平均達五公噸,巴格雷墾區年稻穀量可達一萬八千公噸,成為名符其實的「西非荒漠上的台灣奇蹟」。

如今,台灣政府陸續推陳養魚計畫及觀光休憩計畫,相信台灣方面的真正用心,能讓這片看似黃沙滾滾的非洲大地,日益呈現無限豐饒的景貌,讓台灣奇蹟無限延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