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蔡今中賣觀念不作苦力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2日報導】2006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科技學術類得獎人(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十二日電︶蔡今中,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在科學教育及網路學習領域發表諸多重要論文。近五年,他發表逾五十篇為SSCI所收錄的期刊論文,這數量在台灣教育研究上前所未有。

另外,在ISI(美國科學資訊所)所挑選的四十篇台灣學者在西元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九年所完成的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中,蔡今中有三篇論文入選,是台灣第一,也是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極少數能獲得的殊榮。

在學術研究上,蔡今中不僅產量驚人,品質也獲極高評價,目前擔任超過十個國際期刊編審委員的他,在學術上擁有高度國際能見度。

驚人的學術表現,讓人以為蔡今中總是埋首書堆,然而,與學生打成一片的他,卻常和學生一起爬山、運動、聚餐、唱KTV,五十九年次的他,點的是KTV裡的新歌,說的是年輕人流行的語言,少了印象中「學究」的刻板印象,講話超快、全身充滿活力的蔡今中,散發一股陽光的氣息。

他說,不論是開會、旅行,或是在飛機上,甚至是唱KTV唱到一半,隨時有新點子的他,都可以寫論文。

蔡今中認為,了解自己,是他成功的關鍵。體認到自己不適合埋頭苦幹做大量的文獻分析,他選擇做初探性、開創性的研究,「不是賣苦力,而是賣觀念」。

前瞻性,是蔡今中論文常被引用的原因。他說,他喜歡想新的議題,看到未來的題目,而非現存廣泛的議題;另外,他也做本土性的教育研究,雖然一開始前輩總是告訴他本土性研究很難登上國際學術期刊,不過,勇於嚐試的他證明再本土的研究都可以很國際化,各種文化在詮釋上都有參考的價值,本土與國際並非光譜的兩端,而是可以兼顧的。

蔡今中說,對研究的正面態度,重要性遠超過表面的時間。做研究不一定要像瘋子一樣投入百分之百的時間,抱持分享的心態,存著想讓整個知識領域往前進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以「活著真好」為座右銘的蔡今中認為,活的快樂很重要,做研究是興趣,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因為,若是加入功利,就不快樂了。

因為想要讓辛苦的研究讓更多人看到,想要讓文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蔡今中努力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得到來自各國的迴響,他也快樂地回答每一封詢問的信。蔡今中笑說,他從這些信中瞭解世界地理,接獲的來函甚至有埃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葉門等國家。

蔡今中說,一封封對他論文的來函回應,讓他感覺很快樂,也覺得一切都值得。他的論文被翻成法文,甚至影響新加坡某些科學課程的編排,雖然這些都不是他的目的,卻是他樂於分享的意外收穫。

研究的路當然不是一帆風順,蔡今中的論文也有不被認同的時候,然而,總是正面思考的他,把失敗當成教訓,努力研究不刊登的理由,解決問題再加以修正,也成功地讓一些被退件的論文再度被重視。蔡今中說,做研究要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對於批評根本不需要生氣,雖然有些論點不一定讓人贊同,但十個負面批評中總有一、兩個會正中弱點,而這正是改進的關鍵。

因為選填志願的陰錯陽差,蔡今中意外進入師大物理系就讀,進而到哈佛、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的碩、博士,踏上學術研究的路。在人生的路上,蔡今中沒有特別的規劃,但開放的態度與正面積極的思考,讓他的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

蔡今中出生日期:1970年6月18日現職: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教育教育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教育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教育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理學士經歷:台北市立景興國中專任教師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交通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國科會科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