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民謠插上了短信的翅膀

傅國涌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2月12日訊】大凡時代轉型之際,民間總是盛行順口溜、打油詩之類,我們可以統稱為民謠。遠的如秦末的“亡秦者,胡也”;東漢末年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還有諷刺董卓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元末的“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末的“十八子,主神器”,乃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銀”等等。近的如1971年舉世震惊的“九一三”事件后,大為流行的“万歲不离口,語錄不离手”那首民謠;在1976年“四人幫”覆滅前夕,“黃浦江上有座橋,江橋腐朽已動搖”之類的民謠就已傳開了;70年代末,大家熟悉的“要吃糧,靠紫陽;要吃米,找万里”;到了80年代,民謠更是大為流行,比較著名的如:“50年代的干部兩袖清風,60年代的干部猛打猛沖,70年代的干部百万富翁。”“50年代人愛人,60年代人幫人,70年代人整人,80年代各人顧各人。”

這些或出自佚名作者的創造,或是在流傳過程中集体智慧的結晶,所表達的或是對改朝易代、時代變遷的愿望、要求,或是對權臣奸佞、貪官污吏的痛恨,或是對某些清官、明主的肯定与向往,或是對社會風气轉換的感慨。

2006年元旦,又有几則民謠廣為流傳,親友之間通過短信相互傳遞,民謠比插上翅膀還要迅速,瞬息之間就傳遍了山河大地,每個人跡所到的角落。
“中山率領流浪漢
澤東率領窮光蛋
小平率領小商販
民哥率領貪污犯
剩下我們怎么辦
跟著濤哥混口飯
生活再難也得干
拼著小命把錢賺”

另一則流行的新年祝福,是拿几個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姓名做文章,無實質內容,《揚子晚報》在2006年1月2日的報道中,有針對性地批評:“還有一條新段子則是拿領導人的名字‘尋開心’,讓人不免覺得十分不嚴肅。”然而,毋庸諱言,這些類似民謠的短信确已成為無權無勢的民眾自我取樂的方式,一种屬于“台上他講,台下講他”的發泄苦悶的方式,傳達出普遍無望、無助又無力的社會心理。

以往的民謠都是口頭創作,靠的是口耳相傳,如今,民謠插上了短信的翅膀,飛得更快、更高了,已經是無遠弗屆、無孔不入。這是民謠在傳播手段上的現代化,究其實質還是沒有什么變化,依然是民意的一种反映,在新聞不自由的地方,民謠就有廣闊的市場,沒有公民權利的人民需要通過這些民謠相互安慰、苦中作樂,在民謠中傳達出來的往往是真聲音,是社會變動前夜閃爍的火星,其中有愛与憎、悲与樂、渴望与無奈。一滴水可以見出太陽,短信爆炸時代的短信民謠也可作如是觀。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山地聖誕之夜 寒風中原音競唱
中國商業「老字號」正面臨生存發展危機
王澤臣:民謠也能讓天塌下來
【專訪】胡德夫:我的歌不只是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