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 : 為教授剽竊不臉紅的時代致哀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3月17日訊】近些年來,學術不規範事件大量被揭發,學術規範問題不但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而且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的關注。自1999年以來,每年幾乎都有一兩起甚至多起知名學者犯規事件被曝光,剽竊花樣五花八門,有抄襲整本書的,也有抄襲一篇文章的(當然,還有抄襲主要觀點的)﹔抄襲的方法也各顯神通,既有一字不差地抄,也有改頭換面、喬裝打扮一番的﹔抄襲的渠道也是多元化,有抄國外學者的,有抄國內學者的。我們從
“學術批評網”到河北的《社會科學論壇》,可以不斷地看到這類學術失範、斯文掃地的現象,犯規者一旦被揭發,往往不臉紅,反而是振振有辭地為自己辯護,抵賴者有之,以各種借口、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者有之,乃至反咬一口者有之。

一旦連道貌岸然的教授輩(其中包括許多名流大腕)都可以不顧廉恥,理直氣壯地干起抄襲、剽竊勾當,不怕為天下笑,不怕被曝光,上行下效,這一現象在大學生、研究生中蔓延也就順理成章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為此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渠道,他們或明目張膽,或改頭換面,複製、粘貼、拼湊,長袖善舞,視學術規範、學術道德於無物,抄襲起來往往也是心無愧疚,如入無人之境,只要將文憑、學位混到手,便是萬事大吉。針對這一狀況,北京大學重拳出擊,在去年下半年公布的《本科考試工作與學術規範條例》中規定,本科生凡是抄襲論文、雇槍手寫論文或者替別人當槍手的一律開除學籍,據說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高校對本科生論文作弊作出的最嚴厲處罰。這一條例一度引起了爭議,有人為此叫好,有人認為處罰太重。不過有些遺憾的是,北大這樣享有盛譽的學府在對本科生學術失範施以重手的同時,並沒聽說對教授犯規有何有效的處置手段未免給外界雙重標準之嫌疑。

對抄襲論文的學生給予嚴懲,這在國外也是有的。去年9月,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訪問中國時就說,在美國學生抄襲要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在耶魯,有可能停學一年,嚴重的就要被開除。不過,他也指出,學術抄襲現象中國要比美國更普遍,他並且分析說:“其中有一個原因就在於教學方法上更強調學生的記憶,這可能導致了中國學生的抄襲現象。在美國,我們有這樣的教育,即便是在初等教育中,學校就要求,只要你要引用別人的內容就要注明。”(《新京報》2005年9月21日)然而,我覺得記憶式教學法並不是導致學術抄襲的重要原因,沒有搔到真正的癢處。根本上說,還是我們的學術評價制度無論在價值層面、還是在技術層面都存在著嚴重問題甚至缺陷,比如將論文發表數量和職稱評定、年度考核直接掛鉤,將物質上重獎的激勵機制和量化考評體系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的評價制度下,即便是表面上的一片欣欣向榮,也只能是異化的“量增質降”,為個人利益計,缺乏自我道德約束能力的人就會犯規,以最簡單的方式去換取更大的收益。學術風氣的敗壞,單靠個人道德的約束是不夠的,只能依靠制度上的保障。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學術評價制度批判》(劉明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就對當前我們在高校和各科研部門大力推行的定量化學術評價機制進行了犀利的批評,清楚地列舉了學術評價定量化取向的八大弊端:一是激勵短期行為,二是助長本位主義,三是強化長官意志,四是滋生學術掮客,五是扼殺學者個性,六是推動全民學術,七是誘發資源外流,八是誤識良莠人才。其結果是“導致大量無效勞動、重復勞動,催生大量無意義、低質量的學術次品、廢品,篩選出來大量智力快感型和追逐功利型的學術人。”作者不無沉痛地發出了這樣的慨嘆——“量化評價的尺度量裁之下,勢必難辨真偽,誤識良莠,這恰是其根本性、致命性缺陷所在。”學術管理者們滿懷希望依賴這一制度設計哺育出百千萬個陳寅恪、顧准、吳文俊、袁隆平,而實踐的結果可能南轅北轍,付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激勵代價,所收獲可能完全不相稱。

批評當下的學術評價制度,指出其要害所在,並不是這本書的重心所在,作者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年過花甲,卻激情飽滿,他耿耿於懷的是我們的學術評價制度能否變得更加健全,保障、鼓勵、發揚一種良好的學術風氣,真正激勵每個學人的創造性,為國家民族的長遠未來奠定根基,所以他把重點放在了探索出路上面,以大量篇幅再現了晚清民國以來我國的學術評價制度,這也是本書最有分量、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重心所在。沒有人能否認,正是在那個時代,中國出現了錢穆、李四光、竺可楨、陳寅恪、梁漱溟、華羅庚、梁思成、馬寅初等一大批各個學術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作者追根溯源,對當年大學辦學的理念、教授治校的實踐、大學教員的聘任辦法、學術研究的審查和激勵辦法、學術評議員和院士遴選的制度等,都作了全面的考察,查閱了大量檔案文獻資料,得出了客觀、平實的結論。此外,他還對國際上通行的學術評價制度做了一番考察。作者所做的努力,也就是往前面看看,我們曾有過什麼樣的傳統,往外面看看,其他國家有哪些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做法。

我們的學術評價制度往哪裡去?面對這個問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探索,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必須借鑒中外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富有成效的傳統、規則、做法。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  :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傅國湧:無題
傅國湧:向活在新聞史中的「冰點」致敬
傅國湧:陳衡哲的眼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