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大陸房價“虛高”的深層原因

梁京

標籤:

【大紀元6月7日訊】近幾年大陸房價“虛高”,每年都令當局頭痛不已。前年是央行出臺一個“121”號檔,希望借控制房貸抑制房價,結果引起地產商極度反彈。去年3月,國務院召開緊急會議,制定了一個控制房價的“國八條”。剛過一年,溫家寶又不得不再次緊急應對漲勢兇猛的房價。6月1日,新的“國六條”正式執行。人們不禁會問,“國六條”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我的判斷是,“國六條”難逃失敗的命運。主要依據是,目前大陸抑制房價的對策,主要是增加住房供給,尤其是增加滿足中低收入層的住宅供給,但大陸房價“虛高”並非是簡單的住宅供求問題,而有更深層的原因。

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大陸經濟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就是“流動性過剩”。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錢太多。錢多了,自然就要找地方投資,如果大家都選擇投資住房,就會導致房價虛高。那麼,人們手中的錢為什麼會這麼多?而且為什麼大家都偏好住房投資呢?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錢太多主要是由於匯率扭曲。人民幣幣值太低,不僅導致大額貿易順差,而且招來大量海外“熱錢”,進行匯率投機。大額貿易順差加上大量的海外熱錢,都轉化成人民幣,自然導致大陸的流動性氾濫。這種解釋雖然言之成理,但並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

大陸經濟流動性過剩,儲蓄率過高並不是因匯率扭曲引起的新問題,只不過匯率扭曲使之愈演愈烈罷了。那麼這種流動性過剩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大陸經濟存在持續的流動性過剩壓力,最深刻的根源是大陸當權者自私的經濟分權策略。用通俗的話來概括,這個自私的策略就是“分錢不分產,分產不分權”。也就是說,大陸當局雖然認識到不進行經濟分權就保不住政權,但為了保住政權,他們實行經濟分權的指導思想是:不到萬不得已,寧可多分錢,也要避免分財產;如果不得不分財產,那也要把更多的控制權,留在自己手中。

大陸當局“分錢不分產,分產不分權”的證據可說是俯拾皆是。舉其大端者,對宏觀經濟穩定影響最大的“分錢不分產”,就是當局在實行財政地方分權的同時卻不願把土地、礦山等資源的所有權一併分給地方。這種分錢不分產的策略,不僅刺激地方政府對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瘋狂掠奪,並且導致各種地租性收入的大量流失。大陸的‘煤老闆’及其後臺們,就是這種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土地產權的虛置,更誘導地方政府演出用國有土地到國有銀行抵押貸款的天下奇觀。這種自欺欺人的金融把戲,給地方政府開創了無限融資的管道,最後,大陸中央當局只好“關上土地閘門”,而無法用利率杠杆來實行所謂宏觀調控。

“分產不分權”的一個突出例子,就是所謂的“股權分置”。大陸國有企業上市,雖然名義上與私人投資者分享產權,但國有的“法人股”一股獨大,不能流通。股民們炒高了股價卻沒有任何決策的權力,成為國有企業經理們魚肉的對象。大陸股市因此而長期萎靡不振。農村土地的所謂“集體所有,分戶經營”是“分產不分權”的另一個經典。農民分田到戶,但沒有買賣和抵押土地的權利,極大地限制了私人投資和融資的空間。

大陸當局“分錢不分產,分產不分權”的總體後果,是各種合法非法的收入,大都只能轉化為鈔票,而不是有形資產,因為主要的有形資產,都在共產黨的掌控之下,或不許你買,或不許你賣,或隨時可能被一紙公文貶得一錢不值。人們手中的錢越來越多,自然就造成所謂“流動性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房價為什麼會持續面臨“虛高”的壓力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私人住房是各種有形資產中對私人投資開放度較高,安全性較好的有形資產。

坦率地說,當年鄧小平趙紫陽“分錢不分產,分產不分權”既刺激了經濟,又保住了政權,不失為兩全其美的權宜之計。但如今大陸經濟規模已大,國際化亦增強,這種自私的分權策略正在給大陸經濟乃至全球帶來巨大的系統風險。人民幣幣值過低,美國雖占盡便宜,仍壓大陸升值,正是因為看到了深層的風險。但問題是,如今的共產黨當局能有膽識和魄力,分產分權,從根本上化解大陸經濟的系統風險嗎?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梁京:“反思”能救改革嗎?
梁京:從跪著的“自由”到跪著的“民主”
梁京:大陸道德重建困難的根源
梁京:農民工  永久的城市賤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