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大陆房价“虚高”的深层原因

梁京

标签:

【大纪元6月7日讯】近几年大陆房价“虚高”,每年都令当局头痛不已。前年是央行出台一个“121”号档,希望借控制房贷抑制房价,结果引起地产商极度反弹。去年3月,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一个控制房价的“国八条”。刚过一年,温家宝又不得不再次紧急应对涨势凶猛的房价。6月1日,新的“国六条”正式执行。人们不禁会问,“国六条”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我的判断是,“国六条”难逃失败的命运。主要依据是,目前大陆抑制房价的对策,主要是增加住房供给,尤其是增加满足中低收入层的住宅供给,但大陆房价“虚高”并非是简单的住宅供求问题,而有更深层的原因。

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大陆经济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钱太多。钱多了,自然就要找地方投资,如果大家都选择投资住房,就会导致房价虚高。那么,人们手中的钱为什么会这么多?而且为什么大家都偏好住房投资呢?

一些经济学者认为,钱太多主要是由于汇率扭曲。人民币币值太低,不仅导致大额贸易顺差,而且招来大量海外“热钱”,进行汇率投机。大额贸易顺差加上大量的海外热钱,都转化成人民币,自然导致大陆的流动性泛滥。这种解释虽然言之成理,但并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大陆经济流动性过剩,储蓄率过高并不是因汇率扭曲引起的新问题,只不过汇率扭曲使之愈演愈烈罢了。那么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大陆经济存在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最深刻的根源是大陆当权者自私的经济分权策略。用通俗的话来概括,这个自私的策略就是“分钱不分产,分产不分权”。也就是说,大陆当局虽然认识到不进行经济分权就保不住政权,但为了保住政权,他们实行经济分权的指导思想是:不到万不得已,宁可多分钱,也要避免分财产;如果不得不分财产,那也要把更多的控制权,留在自己手中。

大陆当局“分钱不分产,分产不分权”的证据可说是俯拾皆是。举其大端者,对宏观经济稳定影响最大的“分钱不分产”,就是当局在实行财政地方分权的同时却不愿把土地、矿山等资源的所有权一并分给地方。这种分钱不分产的策略,不仅刺激地方政府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疯狂掠夺,并且导致各种地租性收入的大量流失。大陆的‘煤老板’及其后台们,就是这种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土地产权的虚置,更诱导地方政府演出用国有土地到国有银行抵押贷款的天下奇观。这种自欺欺人的金融把戏,给地方政府开创了无限融资的管道,最后,大陆中央当局只好“关上土地闸门”,而无法用利率杠杆来实行所谓宏观调控。

“分产不分权”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大陆国有企业上市,虽然名义上与私人投资者分享产权,但国有的“法人股”一股独大,不能流通。股民们炒高了股价却没有任何决策的权力,成为国有企业经理们鱼肉的对象。大陆股市因此而长期萎靡不振。农村土地的所谓“集体所有,分户经营”是“分产不分权”的另一个经典。农民分田到户,但没有买卖和抵押土地的权利,极大地限制了私人投资和融资的空间。

大陆当局“分钱不分产,分产不分权”的总体后果,是各种合法非法的收入,大都只能转化为钞票,而不是有形资产,因为主要的有形资产,都在共产党的掌控之下,或不许你买,或不许你卖,或随时可能被一纸公文贬得一钱不值。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自然就造成所谓“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为什么会持续面临“虚高”的压力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私人住房是各种有形资产中对私人投资开放度较高,安全性较好的有形资产。

坦率地说,当年邓小平赵紫阳“分钱不分产,分产不分权”既刺激了经济,又保住了政权,不失为两全其美的权宜之计。但如今大陆经济规模已大,国际化亦增强,这种自私的分权策略正在给大陆经济乃至全球带来巨大的系统风险。人民币币值过低,美国虽占尽便宜,仍压大陆升值,正是因为看到了深层的风险。但问题是,如今的共产党当局能有胆识和魄力,分产分权,从根本上化解大陆经济的系统风险吗?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梁京:“反思”能救改革吗?
梁京:从跪着的“自由”到跪着的“民主”
梁京:大陆道德重建困难的根源
梁京:农民工  永久的城市贱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