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品牌流失 優秀生入學香港

標籤:

【大紀元7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導)6月30日,香港大學給中國大陸上萬名考生中的三千人發出了面試通知,這是去年的兩倍。由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一流大學」的品牌價值出現流失,許多大陸的優秀學生開始轉投香港大學等香港的高校。

據《財經時報》報道說,發生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香港的大學頻頻從世界各地聘到優秀師資,並以豐厚的獎學金吸引著眾多優秀考生。而作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華,他們「一流大學」的聲譽遭到多方質疑。

豐厚的獎學金

據《中國教育在線》報導,畢業於四川成都石室中學的李卿曦是今年第一個高考新聞人物。據說高考還沒發榜她就被內地四所高校相中,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赴香港攻讀計算機專業。香港科技大學以三十九萬港元的獎學金成功拉攏到這名成都才女,而2005年北京高考「狀元」陳秀野也拒絕了清華而就讀香港科技大學。

連名不見經傳的香港城市大學,也因去年許諾給十七個省市的高考狀元提供全額獎學金,還將被清華退回的海南高考狀元李洋招至門下,從而贏得今年內地考生蜂擁而至。

作為回應,北大負責人認為,北大、清華的品牌是無價的,不可能採取香港科技大學那種赤裸裸的金錢攻勢。但在考生這個環節,卻有民間的定價,廣州東莞某鎮的政府對考生提出的獎勵是考上清華、北大獎勵五十萬元。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大學目前正在內地擴大其品牌,以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到香港。這對北大清華構成了威脅。

畢業生搶手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總監黃依倩在接受《財經時報》採訪時指出:今年內地申請香港大學的學生是10,134,港大會選取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參加面試,然後錄取300人左右。今年申請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而港大是30:1。

黃依倩說,對於內地的學生來講,四十萬元的費用可能有點高,但香港大學有幾十種不同的獎學金,不單獎勵學習優秀的,還有獎勵體育,鼓勵做社會工作的。港大培養的是領袖型人才,而內地的大學比較注重基礎,把每個人當科學家來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的。

港大的三年課程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內地考生則在來港前在北大或清華培訓一年。港大的醫學法律文憑是得到國際認可。許多家長還發現,上港大相當於拿了兩個學位:一個是專業學位,一個是英語學位。

前不久港大發布的「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000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000多港元,該校2006年應屆畢業生已知的聘書多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及跨國企業。

《財經時報》採訪發現,已經是六月底了,清華還有70%的本科生沒找到單位,而不少北大本科生所找到的工作每月工資不到2000元。有的因所學的東西不適用而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

北大清華淪為中國二流學校?

《財經時報》還表示,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北大、清華作為一流大學的日子屈指可數。」除了上述的考生資源爭奪戰和香港大學的品牌戰略攻勢,北大清華自身的品牌價值也在流失中,因為北大清華最具品牌影響的人文精神與師資力量正在削弱。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北大現有在校生三萬多人,超負荷的結果是學生質量和教學質量都在下降,「這幾屆學生素質確實要差了很多」。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更是坦率地說:「無論是經濟學論文發表數量,還是師資力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香港名校,都要優於北大、清華。」

一年前,著名油畫家陳丹青辭職事件讓清華美院這個名氣不大的美術學院「蜚聲中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認為:「清華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學術氛圍不夠,清華現有的管理模式是「表格+開會」;各種各樣的表格和各種各樣務虛會,很像一個官方的管理體系,而不像一個有集體學術氛圍的大學。」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也承認,「100多年來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徵的北大人文學科,現在已經不是國內最好的了。」

菲爾茲獎得主、華人數學大師丘成桐曾批評說,中國的大學惟利是圖,許多名牌大學老師只懂得討論第三流的問題,有些老師根本沒有盡到教好學生的本分。

25歲就成為史丹福大學數學系教授的丘成桐,還對中國大學的人才選拔機制提出了質疑。比如目前清華大學留校的必須是博士生,而那些可能是幾十年不遇的優秀人才,就因為他是碩士生而不能留校。

雖然外界的批評較多,但北京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齊國認為,北大、清華不會受到衝擊,依然會保持中國一流大學的品牌形象。

相關新聞
斯里蘭卡海軍激戰猛虎31喪生
哈崗學區華裔畢業生成績優異紛進名校
北交大學生墜樓 路過校友被砸死
北京大學生跳樓壓死校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