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讀後心得(4)

台灣台東農工家政三 / 許淨媛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一、喜歡的詞句:

1.學功夫是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2.邊做邊琢磨,細細體會著,工若要做到細且快,自己的那一顆「心」才是關鍵。

3.當學徒重要的不在於師父是誰,而是自己是否努力。

4.學技術就像是修行一樣沒有完成的一天,只要還活著,就要不斷的督促自己,要不斷的提高自己!

5.技術是學來的,只要你肯花時間,什麼都沒問題。但醫德卻是學不來的,這是牽涉到一個人的人品和悟性。

6.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那才是真正的知呀!

7.一個人趁著有機會四處走走看看世面,多接觸接觸其他人是絕對有好處的。

二、心得:

看完此書讓我受益良多,不論做什麼事,「心」最重要,努力幾分,收到幾分。學習靜下來做每一件事,用心去感受!

技術,努力,品德,三項應該說是分不開的,技術固然重要,但是品德更重要,像故事中醫生說的技術是學來的,只要肯努力、花時間,都沒問題,但醫德是學不來的,這是牽涉到一個人的人品和悟性。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慶回到家中已是大半夜了,忐忑的坐在桌前,手中捧著這本油印的「魯班經」,阿慶猶豫著是否馬上翻讀,在他心中有著這麼一個不安:「如果什麼也看不懂,那不就都白費了嗎?」思忖了好半晌,而睡意就在這麼奔波了一天之後漸漸襲來,阿慶最後還是下了個「醒來再說」的決定。
  • 這位施老師的精神一下子集中了起來,看著文字的眼神炯炯如炬,口中默唸有詞。似是來回梭巡了幾回後,緩緩的將書放回茶几上,順便摘了老花眼鏡,也順手放在了几上。
  • 接下來的幾天,阿慶每天捧著這些古書參讀,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剛開始,一下子接觸到這麼多艱深的漢文,對阿慶來說還真有些吃力,畢竟這些書和《魯班經》還是不同,阿慶對於《魯班經》能掌握個六、七成,這是因為裡頭有許多所談到的都是和作木相關的規制與說明,但這些古書就不同了,有許多人名、事物、掌故、地點等等,阿慶可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到的。
  • 倚著床頭,坐定在床上,阿慶靜下心來從新仔細的自省著這一段過程。他回想著自開始接觸這些古書後的一些過程與體驗。阿慶慢慢的體會到,他在技藝上的不意地提昇,是來自於閱讀這些古書過程中,讓他更能靜下這顆心,也因此,在手藝的施作時,心思能夠很快的做到純一與專注,這個效果自然就表現在講求心神合一的技藝上頭。
  • 「哦?你說說看,除了《魯班經》之外,你又讀了些什麼?」終於有件事可以引起這位看來「不動如山」的老醫師的興趣了。
  • 「回到今天的事情來說,萬萬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你不但讀了《魯班經》,而且還連帶的一下子讀了那麼多書。更讓我覺得意外的是,這些可能連一般人都覺得不是很容易讀、或是覺得無趣的書,你竟然可以拿來和自己在手藝學習上的經驗放在一起對照,而且還讓你悟出了一些道理。
  • 半個多月後,阿慶的身邊多了一個學徒,剛滿12歲,小學畢業。阿慶讓這個小學徒和他一起生活,以行業習慣上對於學徒的要求來規範。於是,阿慶就多了個小學徒協助他整理住處的環境、處理製作過程中的瑣碎雜務,從最基本的要求開始訓練。
  •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在台灣大紀元日報刊出後,有同事跟我說:「寫的真好」,「寫出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也有人反應:「一週才登兩天,不過癮,真希望一口氣看完。」於是,我介紹同事上大紀元網站,同事在網路上一口氣看完了,還意猶未盡,又介紹給其他老師,許多老師又轉介給學生,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 阿慶伯小時候就去當學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曾想過的情境;何況,他要從最卑微的工作做起。好不容易熬過了,到了工場,又完全沒人肯教,一切都要自學。哪像我們一上學校就有老師會一個個步驟教,有時甚至還不想學,想想我們真不懂的把握,也不會惜福。
  • 小時候我也喜歡坐在大人身旁,聽他們訴說他們的故事,所以在看這本書時,就好像阿慶伯在我身旁正說著他的故事一樣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