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工阿庆伯的故事】读后心得(4)

台湾台东农工家政三 / 许净媛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一、喜欢的词句:

1.学功夫是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边做边琢磨,细细体会着,工若要做到细且快,自己的那一颗“心”才是关键。

3.当学徒重要的不在于师父是谁,而是自己是否努力。

4.学技术就像是修行一样没有完成的一天,只要还活着,就要不断的督促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5.技术是学来的,只要你肯花时间,什么都没问题。但医德却是学不来的,这是牵涉到一个人的人品和悟性。

6.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那才是真正的知呀!

7.一个人趁著有机会四处走走看看世面,多接触接触其他人是绝对有好处的。

二、心得:

看完此书让我受益良多,不论做什么事,“心”最重要,努力几分,收到几分。学习静下来做每一件事,用心去感受!

技术,努力,品德,三项应该说是分不开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品德更重要,像故事中医生说的技术是学来的,只要肯努力、花时间,都没问题,但医德是学不来的,这是牵涉到一个人的人品和悟性。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庆回到家中已是大半夜了,忐忑的坐在桌前,手中捧着这本油印的“鲁班经”,阿庆犹豫着是否马上翻读,在他心中有着这么一个不安:“如果什么也看不懂,那不就都白费了吗?”思忖了好半晌,而睡意就在这么奔波了一天之后渐渐袭来,阿庆最后还是下了个“醒来再说”的决定。
  • 这位施老师的精神一下子集中了起来,看着文字的眼神炯炯如炬,口中默念有词。似是来回梭巡了几回后,缓缓的将书放回茶几上,顺便摘了老花眼镜,也顺手放在了几上。
  • 接下来的几天,阿庆每天捧着这些古书参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刚开始,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艰深的汉文,对阿庆来说还真有些吃力,毕竟这些书和《鲁班经》还是不同,阿庆对于《鲁班经》能掌握个六、七成,这是因为里头有许多所谈到的都是和作木相关的规制与说明,但这些古书就不同了,有许多人名、事物、掌故、地点等等,阿庆可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的。
  • 倚着床头,坐定在床上,阿庆静下心来从新仔细的自省着这一段过程。他回想着自开始接触这些古书后的一些过程与体验。阿庆慢慢的体会到,他在技艺上的不意地提升,是来自于阅读这些古书过程中,让他更能静下这颗心,也因此,在手艺的施作时,心思能够很快的做到纯一与专注,这个效果自然就表现在讲求心神合一的技艺上头。
  • “哦?你说说看,除了《鲁班经》之外,你又读了些什么?”终于有件事可以引起这位看来“不动如山”的老医师的兴趣了。
  • “回到今天的事情来说,万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你不但读了《鲁班经》,而且还连带的一下子读了那么多书。更让我觉得意外的是,这些可能连一般人都觉得不是很容易读、或是觉得无趣的书,你竟然可以拿来和自己在手艺学习上的经验放在一起对照,而且还让你悟出了一些道理。
  • 半个多月后,阿庆的身边多了一个学徒,刚满12岁,小学毕业。阿庆让这个小学徒和他一起生活,以行业习惯上对于学徒的要求来规范。于是,阿庆就多了个小学徒协助他整理住处的环境、处理制作过程中的琐碎杂务,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训练。
  • “老木工阿庆伯的故事”在台湾大纪元日报刊出后,有同事跟我说:“写的真好”,“写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有人反应:“一周才登两天,不过瘾,真希望一口气看完。”于是,我介绍同事上大纪元网站,同事在网路上一口气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又介绍给其他老师,许多老师又转介给学生,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 阿庆伯小时候就去当学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曾想过的情境;何况,他要从最卑微的工作做起。好不容易熬过了,到了工场,又完全没人肯教,一切都要自学。哪像我们一上学校就有老师会一个个步骤教,有时甚至还不想学,想想我们真不懂的把握,也不会惜福。
  • 小时候我也喜欢坐在大人身旁,听他们诉说他们的故事,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就好像阿庆伯在我身旁正说着他的故事一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