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首座水力發電廠 龜山發電所紀錄片發表

人氣: 15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日電)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曾經是日據時期台北地區最主要的電力供應單位。文史工作者夏聖禮爭取訂定為古蹟,還遠赴日本當年建立電廠的日本家族蒐集資料,紀錄後以影像與文字建立史料。台北縣文史學會四日將在新店馬公公園發表「失落的空間–龜山水力發電所」紀錄片。

台北縣文史學會理事長夏聖禮會對於這一棟幾近荒廢的建築情有獨鍾,始於四年前前往烏來途中,經過新店龜山無意中發現淹沒在荒煙漫草中的台灣發電史的珍寶。

一九零五年完工的龜山水力發電所,位於南勢溪與北勢溪交會,日治時期供應台北城的電力。屋頂的閃電圖騰,證明了它的工業遺跡身份。當時,龜山屬「蕃地」,是原住民漁獵之地。

龜山發電所的電力,使得台灣首次在台北城內市街點起電燈,代表著台灣進入現代化與科技化的時代。台北縣文史會希望可以將這一歷史建築活化利用,見證台灣的民生與工業發展。

興建龜山發電所始於一八九五年,日本人土倉龍次郎以「吉野杉王國」的家族美譽,到台灣植林。因為龜山當地水位落差,他集資成立台北電氣株式會社,創建了台灣第一座水力電廠。一九零三年,因為家族的財務危機,土倉龍次郎將投資股份讓渡給台灣總督府,從老闆變成了顧問。

兩年後,土倉家族破產,將山林事業讓與三井合名會社,懷抱雄心壯志的土倉龍次郎,黯然返回日本。

龜山電廠完工後卻因為連續遭受洪水肆虐,一九一三年改建,直到一九四一年,新龜山水力發電廠完工,原龜山發電所宣布停止運轉。

許多生長在龜山的耆老,都還記得小時候在電廠裡玩耍的情形。當時,不少人在電廠工作,靠著它養家。土倉龍次郎在龜山與烏來造林期間,也與原住民合作良好,龍次郎有「土倉頭家」的稱譽,大家對龜山電所都有感情。

一九六八年台灣電力公司以無業務價值,將龜山電所廠房標售,十四年前,地主第二代有意出售,卻因為位於台北水源保護區,不能開發,因此荒廢至今。

夏聖理四年來以鏡頭留下歷史紀錄,還遠赴日本,探訪土倉家族的家鄉;又說服地主將電廠提供為古蹟。兩年前申請指定為古蹟,今年七月,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召開審查會議,因為龜山發電所是空的荒廢建築,所以只能登錄為歷史建築。

不過,土倉龍次郎的後代土倉正雄及土倉幹雄,發現先祖在台灣留下的這段歷史,去年曾到台灣,走訪龜山發電所;並決定將台北縣文史學會所出版的「百年滄桑|龜山水力發電所」一書,自費翻譯成日文。

八月四日下午二時的首映會,土倉正雄將與兒子、孫子等家族七人,參加馬公公園文化劇場播出的「失落的空間」紀錄片首映會,同時發表日文版的「百年滄桑」一書,希望有人對這座有歷史意義的電廠投注眼光,讓失落的空間,有豐富的歷史意涵。

一九零九年台灣第二座水力發電所|小粗坑 (第二)發電所竣工。日治末期,新龜山發電所 (今桂山發電廠)及烏來發電廠陸續興建。目前,龜山發電所雖然已經廢棄,小粗坑發電廠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水力發電廠,但毫無疑問,一百一十一年前始建的龜山發電所,是台灣水力發電的發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