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走“人造沙漠”的老路

人氣 7
標籤:

 ●我國有12大沙漠,其中有8個是“人造沙漠”。

●內蒙古自秦漢到1958年“大躍進”不斷開墾草原,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人造沙漠”。

●千萬不要失掉內蒙古草原這塊綠色屏障。

景愛: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理事。1973年始,在從事考古研究的同時涉足沙漠研究,多次深入北方沙漠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著有《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沙漠考古》、《警報:北京沙塵暴》等。

沙漠是地質時期自然形成,主要出現于第四紀更新世。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原先沒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現了大範圍的流沙堆積,這個過程被稱作土地沙漠化。沙漠化的最終結果,便是“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中國科學院前副院長竺可楨提出來的,已被科學界所廣泛採用。

我國有12大沙漠,其中“人造沙漠”有8個。內蒙古境內有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等8大沙漠。內蒙古的8大沙漠中,只有巴丹吉林是在地質時期形成的,其他的都是“人造沙漠”。因此,內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區。

內蒙古“人造沙漠”特別多,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社會的原因,人類活動是造成沙漠化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從地質構造來說,內蒙古地下多第四代湖相沈積物,有豐富的沙,地表土層比較薄;從氣候條件來說,內蒙古乾旱少雨,大部分屬於乾旱區和半乾旱區,冬春季節多大風。自然條件決定了這裏適於放牧,不 適於農耕。在草場上開荒耕種,不僅造成了草場的破壞,也造成了地表土層的破壞,使地下的伏沙出露,在大風的作用下會出現流沙擴散,形成流動沙丘。

內蒙古的草原墾荒出現很早,自秦漢時代就不斷在北方草原地區駐軍戍邊,讓士兵就地墾種,自給口糧。從秦漢以來到清代,一直沒有間斷。草原墾荒雖曾取得了一定的糧食,鞏固了邊防,但是墾後都變成了“人造沙漠”。

黑河下游的居延綠洲,是從西漢時代開始墾荒的,中經唐代、西夏、元代,綠洲的墾荒一直在擴大,被稱作居延墾區。自明朝初年居延墾區被廢棄以後,整個居延墾區都淪爲沙漠戈壁,成爲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類似的現象,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也可以看到。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內蒙古草原沙漠化進一步加劇,這是由兩次草原大開荒造成的。1958年“大躍進”中,內蒙古提出了要實現飼料、糧食、蔬菜三 自給的奮鬥目標。爲了實現糧食、蔬菜的自給,就必須開荒種地。沒過多久,在“文化大革命”中更片面搞“以糧爲綱”。這兩次草原大開荒所造成的後果更加嚴 重,加劇了草原沙漠化。

呼倫貝爾草原曾經是我國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零星的耕種。1958年—1962年共開荒20萬公頃,占全國開荒總面積的8.6%。墾荒地區原是最肥沃的草場,然而兩三年以後,最肥沃的草場卻伏沙出露,形成流動沙丘,並將附近的草場掩埋。

內蒙古草原沙漠化的過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即沙漠化主要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減少對草原的破壞,備加愛護草原。應當堅決地“退耕還林還草”,杜絕一切草原開荒,減少危害草原的生産活動。然而從一些情況來看,保護草原並非一帆風順,在有些地方破壞草原的現象屢有發生。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東烏珠穆沁旗東部的烏拉蓋河流域,水草豐美,在歷史上是蒙古馬的原産地。然而在這最肥美的草場上,卻出現了一個以開荒墾種爲重點的“經濟開發區”。不管是什麽人,只要交上一筆租金,便可以租到一片草場去開荒種地。於是,烏拉蓋草場一天比一天在減少,而耕地卻一天比一天在增多。

凡此種種,都表明保護內蒙古草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草場開荒,與“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相違背,開辦有污染的小廠礦,更應值得注意。內蒙古的資源優勢是草場和牲畜,如果要引資開工廠,最好興辦對畜産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的企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産業優勢。

內蒙古草原本是我國北方的綠色屏障,如果它從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那麽,沙塵暴就會加劇,整個華北平原都會遭受沙塵暴的襲擊。因此,保護內蒙古草原,就是保證國家的生態安全。

文章來源:http://www.21cnstar.com/  綠色星球

相關新聞
陳萬連墜樓命案 疑是跳樓自殺
售票遊樂區 明年起禁免洗餐具
環保人士分析月餅包裝“大比拼”弊端
報導:加拿大將公布嚴格的汽車排放新標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