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防10餘萬失業潮… 中油高雄廠拚就地更新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民國七十九年蕭萬長在經濟部長任內,下令中油高雄煉油廠須在廿五年內遷廠,這項決策如今面臨調整的命運。台灣中油高層經多方研商後,決定揚棄當年行政院決策,推動高雄煉油廠就地更新,以避免造成國內石化業空洞化,及大高雄地區可能出現十餘萬人的大失業潮。

揚棄蕭萬長當年遷廠決策

中油希望高雄煉油廠就地更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國光石化建廠廠址一直無法順利產生,相較台塑六輕擴建已到第四期,如果高雄煉油廠真的於民國一百零四年拆遷,屆時中油原油日煉量只剩五十萬桶,乙烯年產量減少至九十五萬噸,遠低於台塑的日煉五十五萬桶與年產三百一十二萬噸乙烯,國內石化與煉油業將變成台塑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是中油最不願看到的難堪結果。

高雄廠目前日煉原油廿二萬桶,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航空燃油、乙烯等,油料產能約佔中油公司廿七%,烯烴類石化基本原料產能約佔中油公司四十七% 。

高雄後勁居民在民國七十六年組成「反五輕自救會」,展開對中油高雄煉油廠及新建第五輕油裂解場的抗爭活動,中油長期溝通仍無法化解,七十九年時,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與蕭萬長承諾高雄煉油廠廿五年遷廠計畫,及成立十五億元的後勁地方建設基金,五輕才得以順利動工。

中油過去十餘年內已按時程進行拆遷,其中第一期於民國八十四年已有七個工場拆遷完畢,第二期於九十四年時十一個工場停止操作並進行拆遷中,如按原有承諾,高雄煉油廠所有工場應於民國一百零四年完成拆遷。

高雄煉油廠停工拆遷受害者不是只有中油,我國在六十年代「十大建設時期」推動的石油化學工業也將因此毀於一旦,當年這些新興的石油廠多建於高雄仁武、大社兩個工業區,藉由高雄煉油廠鄰近的地利之便,利用管線輸送原料至各個下游石化廠,從而建構強而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避免國內石化產業空洞化

中油高雄廠若關廠,下游石化廠將因原料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而隨之關廠,預計影響的產值有二千八百餘億元,大高雄地區更將出現十一萬七千人的大失業潮。

經濟部原則上已同意中油高雄廠原地更新的方案,但必須獲得地方政府與當地民眾認同,才可循行政程序辦理,依據中油規劃將投資六百一十一億元,興建年產一百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場及相關配套工場。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