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著你慢慢長大(4)給他一盞燈

琴心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的獨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本來嘛,從小他就是全家的中心,真是萬般寵愛集於一身。弄不好,最後家長們就成了看孩子臉色行事的臣民了。孩子不是小寵物,他可是會看人下菜碟的。

我的兒子十個月時就開始扶著床學走路了,站起來的人當然不願意再在地板上爬來爬去。一段時間後,終於在恐懼中邁開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你看他的臉就舒展開,笑著快步地向你奔來。摔跤難免了,嘴剛要咧,就會被抱起,他享受著這種遊戲,快樂無比。等到一歲時,他完全可以蹣蹣跚跚地行走,跌倒了也可以自己爬起,這時就不必再抱他,鼓勵他自己起來,他也就聽了。

沒想到他奶奶來的那一天,在地上撒歡的他不小心摔倒了,趴在那裏不起來,奶奶心疼地喊著“寶貝別哭”,趕緊把他拎起來哄。再摔了還是等著扶。我真是很驚訝他的心理,知道爸爸媽媽不會扶也就不耍賴了,知道奶奶心疼就撒嬌,自己就會嬌慣自己。孩子他爸也看出來了,一邊阻止再扶,一邊憐愛地笑著說:“小傢夥,你怎麼耍賴呢?自己起來,不抱。”奶奶只好跟著說“自己起”,他見沒人管就爬起來了。不過,我和他爸沒在跟前,他還會耍一次。

我就此知道:小孩天生就會揣摩大人的意圖而選擇行為方式。那些敢向家長撒野的孩子往往都是摸透了大人的心理,開始並不是什麼脾氣問題。於是,我就在吃東西上特別注意不讓他吃獨食。每次給他吃的,我都要讓他給我和他爸先吃。他爸嫌煩常常拒絕,我經常誇他是孝順孩子,也經常跟他一起吃。現在,他無論吃什麼都要先讓我,有時忘了,吃的時候看見我馬上會想起來,趕緊說:“對不起,媽媽,我忘了。您先吃。”有一次,他洗完草莓,挑了一個最好的遞給我,他爸就在旁邊,他卻理都沒理。我提示要給爸爸,他才想起來。

一位好友曾很痛心地向我訴苦:她上高中的女兒省下用於學習的錢買了炸雞回家,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吃,根本想不起父母。她不明白她總是省吃儉用不讓孩子虧著,為什麼她那麼自私?其實她女兒不覺得自私,她只是沒有關心父母的概念,因為父母一向都說“只要你好我們無所謂”,她就認為他們真無所謂了。雖然好友聽了我的分析和建議,開始改變一些做法,但畢竟錯過了最佳教育期,孩子許多不好的心理個性都難改了。

古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蒺藜滿手刺”。美德不是空洞的說教,要從好習慣開始。尤其幼兒時期,他的行為習慣裏孕育著道德個性的嫩芽,一定要及時矯正。給他一個好行為,就是給他一盞做人的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小生命從呱呱墜地,希望與歡欣就隨之來臨。在辛苦的幸福中沉醉,在點滴的瑣碎裏品味。生命的神奇向你展示宇宙的真機,領悟的刹那,感動油然升起。
  • 一天,我從幼稚園接兒子回家,走到樓下,見地上有塊香蕉皮,兒子掙脫我的手,把它撿起來,邊說「我去扔」,邊向身後遠處的垃圾箱趔趔趄趄地跑去,我趕緊喊:「慢點!」。
  • 我丈夫的家在農村,寒暑假時我們就送兒子去他奶奶和爺爺那裏住一段時間。他幫奶奶喂雞、撿雞蛋,非常開心。爺爺疼孫子,總是想方設法要表現愛心。他就覺得小孩都喜歡零食,所以常常拉著兒子到小賣店問他喜歡啥,兒子都不讓買。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