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真正的大師不是捧出來的

傅國湧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月1日訊】今天的中國已沒有國學大師,所以研究印度學的季羨林、寫小品文的張中行都被捧為
「國學大師」。所以溫氏要以政府首腦之尊呼喚「大師」誕生。專為君王唱讚歌、不為蒼生說人話的季羨林被官方和庸眾稱為「大師」,高居「泰斗」、「國寶」位上,時間久了也是戰戰兢兢,所以才有請辭三頂桂冠之舉。不料又成了大肆炒作、水漲船高的由頭,一片歡呼聲,季大師在三頂舊帽子之外又多了若干頂新帽子,諸如「道德完人」、「謙虛標本」之類。可見中國環境之一斑。

在2006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國學大師」評選中,王國維被選為「十大國學大師」之首。其實,「國學大師」 不是靠「評選」出來的,那是歷史自然篩選的結果,從本質上看,這樣的「評選」不過是一種網絡和媒體的泡沫,對王國維的學術地位、歷史形象都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何況王國維根本不需要這樣的「評選」給他加冕,他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有著作為證,有他的生命為證。

1927年6月2日,當王國維在頤和園昆明湖猝然自沉,曾經震動學術界。作為一個新舊之間的學者,王國維有著深厚的舊學根底、考據功夫,同時又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哲學、美學、史學觀念和方法,他從文學、哲學到甲骨文、考古、蒙古史、西北地理等,橫跨人文學科等多個領域,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都取得了開拓性的成績,有很多獨有的創造,已經不同於此前立足於考據、訓詁、注經式的那種舊學問,他處於舊學和新學交界點上,是承前啟後的學術人物。哪怕是對舊學不以為然的新一代學者,包括胡適等人,也都對他刮目相看,在舊學的圈子裡,他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我們看看他自沉半個月後在北京全浙會館參加他追悼會的那個名單,即不難看出他當時的影響力,金梁、羅振玉、趙元任、姜亮夫、容庚、李濟之、黃節、陳達、沈兼士、梅貽琦、陳寅恪、趙萬里
……新舊學者都有。他是真正有大學問、令讀書人心服的人物,在即將到來的社會大變動中,他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亡。長期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讀書人最看作的東西,就是氣節(或者梁啟超說的「清剛之氣」)。不管你對他的死作怎麼樣的解讀,這一點都很難否認。

王國維的清華國學院同事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輓詞》的序中指出,他的自沉是「殉文化」。根據陳寅恪兩年後寫的王氏紀念碑碑文的理解,他之所以成就了國學大師的美名並不僅僅是學問,還包括他的——「以一死見獨立自由之意志」,即後來廣為流傳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大師,決不是單純的書蟲,更重要的是學問後面的人格、氣節、骨氣,沒有這些支撐,即使學問最大,也很難成就一代大師。

80年來,關於王國維之死,人們已經寫過無數的文章,這樣的文章還會繼續做下去。王國維生在一個轉型時代,一生中幾次經歷易代鼎革,先是辛亥革命,一個綿延數百年的王朝眼看著就倒塌了,對於陌生的共和,他始終保持著警惕和懷疑,他一直留著辮子,你說他對倒台的清朝有感情也好,你說他別有懷抱也好,說他保守也好、落伍也好,當時在讀書人當中他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價值取向和陳三立、沈曾植等人接近,不同的是他的出身算不上前清官員。魯迅說他是個老實人,老實得就和火腿一樣。他把自己托命的文化和一個垮台的王朝捆綁在一起,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他的見識、眼光和他接觸到一些東方文明之外的東西,他的學問中已經引入了許多新因子,為什麼他終於超越不了那條小辮子?在王國維研究中,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比較滿意的答案。(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窯洞皇帝 夢想成真
【專欄】傅國湧:更可憐的是孩子
傅國湧:說說「老年人燃燒」現象
傅國湧 : 高學歷的「通貨膨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