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真正的大师不是捧出来的

傅国涌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2月1日讯】今天的中国已没有国学大师,所以研究印度学的季羡林、写小品文的张中行都被捧为
“国学大师”。所以温氏要以政府首脑之尊呼唤“大师”诞生。专为君王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的季羡林被官方和庸众称为“大师”,高居“泰斗”、“国宝”位上,时间久了也是战战兢兢,所以才有请辞三顶桂冠之举。不料又成了大肆炒作、水涨船高的由头,一片欢呼声,季大师在三顶旧帽子之外又多了若干顶新帽子,诸如“道德完人”、“谦虚标本”之类。可见中国环境之一斑。

在2006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国学大师”评选中,王国维被选为“十大国学大师”之首。其实,“国学大师” 不是靠“评选”出来的,那是历史自然筛选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这样的“评选”不过是一种网络和媒体的泡沫,对王国维的学术地位、历史形象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何况王国维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评选”给他加冕,他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有著作为证,有他的生命为证。

1927年6月2日,当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猝然自沉,曾经震动学术界。作为一个新旧之间的学者,王国维有着深厚的旧学根底、考据功夫,同时又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哲学、美学、史学观念和方法,他从文学、哲学到甲骨文、考古、蒙古史、西北地理等,横跨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开拓性的成绩,有很多独有的创造,已经不同于此前立足于考据、训诂、注经式的那种旧学问,他处于旧学和新学交界点上,是承前启后的学术人物。哪怕是对旧学不以为然的新一代学者,包括胡适等人,也都对他刮目相看,在旧学的圈子里,他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我们看看他自沉半个月后在北京全浙会馆参加他追悼会的那个名单,即不难看出他当时的影响力,金梁、罗振玉、赵元任、姜亮夫、容庚、李济之、黄节、陈达、沈兼士、梅贻琦、陈寅恪、赵万里
……新旧学者都有。他是真正有大学问、令读书人心服的人物,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中,他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最看作的东西,就是气节(或者梁启超说的“清刚之气”)。不管你对他的死作怎么样的解读,这一点都很难否认。

王国维的清华国学院同事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指出,他的自沉是“殉文化”。根据陈寅恪两年后写的王氏纪念碑碑文的理解,他之所以成就了国学大师的美名并不仅仅是学问,还包括他的——“以一死见独立自由之意志”,即后来广为流传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大师,决不是单纯的书虫,更重要的是学问后面的人格、气节、骨气,没有这些支撑,即使学问最大,也很难成就一代大师。

80年来,关于王国维之死,人们已经写过无数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还会继续做下去。王国维生在一个转型时代,一生中几次经历易代鼎革,先是辛亥革命,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朝眼看着就倒塌了,对于陌生的共和,他始终保持着警惕和怀疑,他一直留着辫子,你说他对倒台的清朝有感情也好,你说他别有怀抱也好,说他保守也好、落伍也好,当时在读书人当中他也不是孤立的,他的价值取向和陈三立、沈曾植等人接近,不同的是他的出身算不上前清官员。鲁迅说他是个老实人,老实得就和火腿一样。他把自己托命的文化和一个垮台的王朝捆绑在一起,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他的见识、眼光和他接触到一些东方文明之外的东西,他的学问中已经引入了许多新因子,为什么他终于超越不了那条小辫子?在王国维研究中,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傅国涌:窑洞皇帝 梦想成真
【专栏】傅国涌:更可怜的是孩子
傅国涌:说说“老年人燃烧”现象
傅国涌 : 高学历的“通货膨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