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物價漲聲響起面面觀系列之十六

進口原物料大漲 市場經濟政策工具有限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二日電)原油、玉米、黃豆等國際原物料價格走高,牽動國內物價連番上漲,加上新台幣相對弱勢,加深進口成本壓力。經濟部內部研究顯示,原物料漲幅恐已超出上游廠商容忍範圍,逐漸反映在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價格上。政府雖亟思對策,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能用的政策工具卻很有限。

經濟部內部研究指出,2006年以來,原油、石化、玉米、黃豆、小麥等大宗物資、非鐵金屬等國際農工原料價格居高不下,國內進口產品原物料價格攀高,加上其間新台幣走貶趨勢,一再加深進口成本上漲壓力。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今年1至6月以新台幣計價進口物價平均漲幅達8.85%,出口物價增幅也達5.19%。若以美元計價,進口物價漲幅縮小為 6.32%,出口物價增幅則是2.74%,顯示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確有影響。

若按內銷品不同加工階段來看,原材料價格由去年1至6月上漲19.71%,降為今年同期的6%,中間產品由去年1至6月上漲 3.83%,增至今年同期的11.02%,最終產品則由去年1至6月上漲0.71%,微升為今年同期0.86%。

這顯示近兩年來,不同階段加工階段廠商已逐漸出現成本轉嫁現象。

根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躉售內銷品物價累計漲幅達29.16%,其中,原材料物價累計漲幅高達74.44%,中間產品累計也上漲33.09%,最終產品躉售價格則只上漲0.84%,幅度相對甚低。

官員表示,這顯示先前原物料價格上漲多半由上游廠商自行吸收,但中間產品躉售物價指數從去年 6月起每月都是兩位數上漲,最終產品物價去年底開始止跌回升,至今穩步上揚;也就是說,上游廠商過去自行吸收的原物料上漲成本,已逐漸反映在中間產品,甚至最終產品價格上。

最近民眾對物價波動感受特別強烈,是因為不但油價漲,衛生紙、沙拉油、麵粉、鮮乳等民生必需品也因原物料上漲而紛紛漲價反映成本。

這些民生物資的上游原料,黃豆、玉米、小麥今年漲勢不歇,尤以玉米漲得最兇,主要是因為玉米除了可以做食品、飼料,還可轉作生質能源;黃豆、小麥則因全球氣候異常,收成減少而上漲,鮮乳、奶粉也因澳洲乾旱,供應減少,致使價格上揚。

經濟部長陳瑞隆指出,若分析近 7年來大宗穀物價格走勢,黃豆、小麥在前幾年都曾出現過比今年還大的漲幅,大宗物資價格本來就容易波動,有起有伏很正常,後續走向還值得觀察。

經歷雙卡風暴,國內消費、內需力道尚未完全回溫,物價衝擊更顯嚴竣。但不管是原油,還是大宗穀物,台灣都高度仰賴進口,價格基本上是由國際市場供需決定,全球搶料情況又難以避免,政府能拿出的政策工具著實有限。

面對民眾期待,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陸續做出回應,例如前幾個月豬價狂跌,養豬的台糖公司立即減產、暫停出貨;玉米、黃豆大漲,台糖也在經濟部指示下大量釋出庫存,協助平抑價格。

中油採行浮動油價,台電公司發電成本跟著漲,但電價去年微調後不敢再動,台電上半年已虧損 175.1億元,今年全年恐將虧損335.19億元,只能咬牙苦撐。

經濟部明天將召開原物料供需協調小組會議,通盤了解原物料行情走勢,研議有無降低物價可能性,也會評估從中國大陸等特定地區專案進口較便宜大宗穀物的可行性。

陳瑞隆坦言,在市場機制之下,除非廠商有哄抬、壟斷行為,否則政府不可能干預物價。經濟部只能在主管權限內設法輔導產業提高能源效率、改變製程節省原料使用,或協助進口商尋求最有利貨源、壓低價格,盡量設法減輕衝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