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黍離》——無德而不得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解題】
本篇《黍離》選自《詩經》,《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先秦時代的一部古書,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但在當時只稱它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把《詩三百》列為儒家的五部經典之一,從此就有了《詩經》這個名稱。

《詩經》的作品,全都可以合樂歌唱,由於這些樂歌的樂調各有不同,所以結集後以風、雅、頌作為分類。「風」,又稱「國風」,是指當時各諸侯國地方的樂曲,共收160篇作品;雅,是指雅樂,是當時周天子都城附近的樂曲。雅詩共105篇;頌,是古代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頌又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

孔子是個大教育家,對《詩三百》這部詩集非常重視,曾經用它作教材來教學生,如在《論語•季氏第十六》中說:「不學詩,無以言。」又在《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勸導他的學生說: 「你們何不學詩呢?讀詩可以培養人的聯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煉合群性,可以學怨刺時弊的方法。近呢,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呢,可以用它來輔佐君主;而且還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照孔子看來,《詩三百》篇無疑是一部培養德行,增強智力,學習人際交往,以至擴大自然和社會知識面的教材。所以後世儒家對《詩經》一直十分重視,被列為學子的必讀之書。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原文】

彼黍離離1,彼稷之苗2。
行邁靡靡3,中心搖搖4。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5。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註釋】

黍(shǔ,音暑):黃米。離離:成排成行的樣子。
稷:高粱。
行邁:前行。靡靡:步行緩慢的樣子。
中心:心中,搖搖:心中不安的樣子。
噎(yē,音椰):憂悶已極而氣塞,無法喘息。
【譯文參考】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苗在抽。
前行步子多遲緩,神情恍惚心憂愁。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像誰造成?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遲緩, 心中迷亂如酒醉。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像誰造成?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已結籽。
前行步子多遲緩, 心中憋悶難喘氣。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像誰造成?
【原文研析】

本詩反映了西周亡國的史實,抒發了東週一大夫的亡國之慟,有兩個問題需要講明:一是西周亡國源於失德,二是作者含蓄的抒情方式源於有德,兩個問題都說明了德的重要意義。

據史料記載,中國有十大亡國之君,多數與君王自己失德有關。本詩反映的是第三個亡國之君周幽王。為博取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諸侯不再勤王,都城鎬京被戎族夷為平地,最後國破身亡,從而招來不盡哀思。

傳統認為,君王,名為天子,乃受命於天,治理國家,造福黎民,如果君王無德,綱紀廢弛,小人就會放縱猖獗,賢臣就會悲傷沉默,民眾就會詛咒,在國內如果問題百出,危機四伏,在國外就會招來「敵國外患」,這是導致亡國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君王有德,實行德政,做出了好的榜樣,上行下效,蔚為風氣,臣民自束其心,修德向善,精誠團結,江山穩固,天下富而太平。唐朝李商隱,覽史之餘,掩卷長歎,吟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概括得很為準確;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心,行德政,上得天祐,下得民心,江山才能穩固,治國的事情不是小事,修德於天下乃富國強民的關鍵。

這首詩是在抒發對西周覆亡的悲悼之情,作者在抒情時,含蓄深沉,有克制,不過分,哀而不傷,體現了古人較高的道德修養,使得此詩具有永恆的生命力。作者是西周遺民,東周大夫,經過故國覆亡的舊址,眼望著禾黍茂盛,高粱生長,想起此地原是故國莊嚴的宗廟,巍峨的朝堂,繁華的街市,而今成了一片廢墟,但見得廢墟上的片片莊稼,不禁悲從中來,由高粱抽苗(彼稷之苗)到高粱吐穗(彼稷之穗),再到高粱結籽(彼稷之實),時間上經歷了整整一個季節,這位大夫的心情也由憂慮不安(中心搖搖)發展到迷亂如酒醉(心如醉),再發展到心中憋悶難喘氣(心如噎),每回緩步徘徊,心情都比上一次沉重,但是這種悲情並沒有過份,試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就是說自己的心情只有知情者知道,不知情者並不知道,悲情並沒有過份張揚;

再看「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穗、實)」,禾黍茂密,高粱逕自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的法則,不隨人類的心情變化而發生變化,只有人觸衰景而生悲情的,沒有草木因人悲而衰敗的,無知識的蔥蘢草木,在這裡起到了一種作用,就是緩衝人的感情,使之不過分;最後,大夫仰望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雖有「此何人哉」的人事上的疑問,但思慮顯然已轉向蒼天,轉向當時盛行的天命觀,如果朝代更迭也是有定數的,那麼我太過於悲傷又有何益呢?正是這種天命觀,稀釋了淡化了情感,使得才掀起的情感的波瀾,漸趨平靜。

那個時期的人們常常把情感放置在天、地、人的大環境中來加以抒發,抒情不過分,哀而有節制,含蓄不膚淺,簡單多韻味,使得感情的抒發更順乎自然,合乎道德,臻於永恆。想一想周幽王亡國正是因為迷戀女色放縱情感,那麼這裡的情感的節制就更顯示出它的道德意義了。

我們今天常把「含蓄的抒情方式」當作一種寫作方法,說本篇文章「亡國之慟」是內容,含蓄抒情是方法,實際上含蓄是方法,但它不只是一種方法,它是德性、心性的體現,只有達到了那種較高的道德境界,才會有這種含蓄中和的情感特點,這種含蓄,更深沉,更永久,更有力,更能讓人在心平氣和的理智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他的一番好意。

* * *
【誦讀時間】
將原文誦讀三遍(可分三組接連誦讀)。
﹝停頓參考﹞:「/」表示稍作停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下兩節相同)

* * *
【閱讀延伸】

夏桀無德亡國:
夏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

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後來,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桀得到消息,帶兵趕到鳴條。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匆忙攜帶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結束。

——————–

唐太宗行德政:

唐太宗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不敢滋長驕奢逸樂的思想。從即位起,他便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戒奢從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增強國力。

太宗即位後,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復,崇飾一新。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濕,夏暑秋涼,容易引起舊病復發。

貞觀二年,有大臣從愛護他的健康出發,奏請朝廷「營一閣以居之」。唐太宗說:「我有氣疾,確實不宜居住卑濕之宮,可是要大興土木,必然靡費人工與錢糧。昔漢文帝起露台,因惜十家之產而停建。我的功德遠遠不如文帝,而建新宮的費用又超過露台,這不是為天下之君所應做的事。」大臣們一再奏請,太宗堅持不准,此事才作罷。

工部尚書殷綸曾帶一巧匠揚思齊入宮,欲製造木偶戲取悅於太宗,太宗不但不賞光,反而訓斥了他一頓並免去他的官爵。唐太宗專門下令,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物,以防擾害百姓,助長君王的奢侈之心。

正是由於唐太宗帶頭節儉,反對奢侈,影響了許多大臣。在貞觀君臣中,崇尚節儉蔚然成風,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貞觀時期的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為世界矚目。
【心得交流】

請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各抒己見:

君王失德就會有亡國之憂,我們不注重道德修養會產生哪些不良後果?
修德於天下與愛國的關係。
本詩含蓄平和的抒情方式給我們的情感修養帶來了什麼益處?

﹝教師引導﹞:
君王需重德,普通人也需重德。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作了大一的班主任,有一個學生家長是某市廣播局的局長,局長找到我家,說:「把孩子托付給你,學點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學會做人。」局長臨走讓司機把一箱飲料、一條香煙搬進我的屋子。

東西不多,價值兩三百元,可我總感覺那不是我的,受之有愧,以前,有些領導隨便收受學生的東西,學生們就議論紛紛,現在,我如果隨便收受東西,那局長的孩子會怎麼想呢?這還能算是為人師表嗎? 我於是委託一個外系的學生,悄悄的將所有禮品退給了局長的孩子,並告訴局長孩子,我有信給他父親,我在信中說:「我對每一個學生都要負責,每一個學生背後都有著他們父母殷切的希望,我相信這一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執著,東西雖然不多,但是請你尊重我的信念。」

局長很快回信,表示理解和敬佩。黃曆新年到了,局長孩子來拜年,手裡只抓著一個小日曆,價值兩三元的那一種小擺設,把小日曆往桌子上一擺,老師學生都感到高興。

人心都有一桿秤。我們如果把一些事情做對了做好了,也會帶動周圍的環境向良性方向轉化。君王需重德,人人需重德。

* * *

【參考資料】

亡國詩詞: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宋徽宗國破被俘後的詩句: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十大亡國之君:
(一) 夏桀:重用佞臣,排拆忠良,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寵愛妹喜,被商湯放逐後餓死。
(二) 商紂:荒淫殘暴,寵幸妲已,殺害忠良,被周武王戰敗後自焚於朝歌鹿台。
(三) 周幽王 :(?-前771年), 為博取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以至國破身亡。
(四) 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殘暴凶狠遠勝秦始皇,但卻無始皇帝的雄才大略,被趙高所逼自刎而死。
(五) 漢獻帝劉協:(181-234),繼位時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最終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後被曹丕廢黜後病死。
(六) 隋煬帝楊廣:(569-618),弒父殺兄,荒淫奢侈,殘虐人民,遊玩不息,致使天下大亂,為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所縊殺。
(七) 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善於作文填詞,又工書畫,精音律,但卻怠於朝政,縱情聲色。投降北宋後被宋太宗毒死。
(八) 宋微宗趙佶:(1082-1135),喜好書畫和奇花異石,擅長畫花鳥畫,自創瘦金體,金兵攻入開封後被俘,後死於金邦五國城。
(九) 元順帝:(1320-1370),繼位後政務腐敗,奢侈揮霍,大舉開河,激起農民大起義,後在明軍攻擊下退歸大漠。患痢疾病死。
(十)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即崇禎皇帝,繼位後大有勵精圖治之志,但生性多疑,終未能挽明朝於危亡,最後吊死煤山。
仁政格言
●古者為政,愛人為大。(《禮記》)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漢•桓寬)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宋•蘇轍)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
●以仁服人,何人不服。(清•吳敬梓)

【溫習要點】
《詩經》
《黍離》的亡國之悲
《黍離》的含蓄平和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2)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3)也,非爾(4)所及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 (《論語•為政第二》)
  • 荀巨伯(1)遠看友人疾,值(2)胡賊(3)攻郡,友人語(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6)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7)何男子,而敢獨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10)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11)而還,一郡並獲全(12)。
  • 齊景公(1)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2)而問之曰:「今日寡人(3)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4)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5)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6)為不祥也!」(出自《說苑》)
  • 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共十八篇,以「山」和「海」為綱領,記述各地山川風物、神話傳說等。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話傳說最豐富的書籍。這一段講述了上古有關「洪水」的神話及鯀禹治水的傳說。
  •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 吳郡(1)陳遺(2),家至孝,母好食鐺底(3)焦飯。遺作郡主簿(4),恆裝一囊,每煮食,輒(5)貯錄(6)焦飯,歸以遺(7)母。後值(8)孫恩(9)賊(10)出吳郡,袁府君(11)即日便征,遺以聚斂(12)得數斗焦飯,未展(13)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14),敗,軍人潰散(15),逃走山澤(16),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17)之報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末抗元名臣,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軍大舉進攻宋朝,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號召一支萬餘人的義軍,但元軍銳不可當,義軍雖英勇作戰,也未能擋住元軍,元軍兵臨臨安,文天祥被派出城與元軍講和,卻被扣留,謝太后見無法求和,只好向元軍投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