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一毫千里 (成語)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出處】
語本《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繆以千里』。」

【註釋】
毫,十分之一厘,比喻極其微小。氂,通厘。

【釋義】
盧辯註:「據《易說》言也。」謂差錯雖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旁通】
1、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系辭下傳》 第十一章)

2、《易經》第六卦,「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3、(《習慣說》清•劉蓉故事),「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4、俗語,不可以道里計。
【辨析】

1、君子不器。
孔子講,「君子不器」。在《論語》為政篇這個背景之下,可以理解為:能很好為政的君子,他的才能是不局限在任何一個方面的。通俗的講,這樣的君子不只是一方面的專家,比如孔子最傑出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能熟練運用六藝的通才。

而在《系辭》中,又有「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說法,「不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近乎道的表現。那麼當時孔子的弟子之中,能真正近乎道的有幾人呢?也許顏回算一個。可見求道之難。而用道來治國會是什麼樣子呢?老子是這樣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2、君子慎始。
而按照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說法,「君子慎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是達到了君子標準的人,他自然就是「慎始」的,也就是說,「慎始」是他在逐步達到君子這個境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習慣。

再有呢,是否可以理解為,要立志於成為一個君子,從起步開始的每一過程都要嚴謹慎重(當然不是謹小慎微),因為這是一條「求道」的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超凡入聖」,能不嚴肅麼?每一境界的標準都很嚴格,每一境界的提高都必須達到標準,差一點都不行。而兩個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用「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來形容,有時還不一定準確呢。

3、「繆」與「謬」。
在成語「未雨綢繆」中,綢繆取意紡織物緊密纏縛,意思是說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而在《說文》中,繆(音謀)的本意也是一種麻製品;謬,則是狂者之妄言,兩者並無聯繫。那為什麼現在成語中多用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呢?在古漢語中,有通假字的說法,繆通謬,也算是一種解釋。

【例證】
1、一毫千里,今多用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
2、《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2)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3)也,非爾(4)所及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 (《論語•為政第二》)
  • 荀巨伯(1)遠看友人疾,值(2)胡賊(3)攻郡,友人語(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6)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7)何男子,而敢獨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10)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11)而還,一郡並獲全(12)。
  • 齊景公(1)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2)而問之曰:「今日寡人(3)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4)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5)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6)為不祥也!」(出自《說苑》)
  • 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共十八篇,以「山」和「海」為綱領,記述各地山川風物、神話傳說等。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話傳說最豐富的書籍。這一段講述了上古有關「洪水」的神話及鯀禹治水的傳說。
  •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 吳郡(1)陳遺(2),家至孝,母好食鐺底(3)焦飯。遺作郡主簿(4),恆裝一囊,每煮食,輒(5)貯錄(6)焦飯,歸以遺(7)母。後值(8)孫恩(9)賊(10)出吳郡,袁府君(11)即日便征,遺以聚斂(12)得數斗焦飯,未展(13)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14),敗,軍人潰散(15),逃走山澤(16),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17)之報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末抗元名臣,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軍大舉進攻宋朝,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號召一支萬餘人的義軍,但元軍銳不可當,義軍雖英勇作戰,也未能擋住元軍,元軍兵臨臨安,文天祥被派出城與元軍講和,卻被扣留,謝太后見無法求和,只好向元軍投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