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在甘地銅像前

胡慧玲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19日訊】 《在甘地銅像前》一書,副標題是「我的倫敦札記」,作者李有成教授從一九九五年起,因研究、教學、會議,常有倫敦之行,長則一年,短則四、五天,倫敦成了台北之外,他最熟悉的城市。本書收錄的長短文章,直接、間接與倫敦有關。

李有成教授係馬來西亞華僑,年少時在檳城上學,「午後經常在修道院女校對面草地看板球比賽」。大英帝國殖民餘暉所致,英文老師的指定讀物,大抵是英國人海外冒險的故事,如《魯濱遜漂流記》、《所羅門王的寶藏》、《金銀島》。馬來西亞獨立後,他生活在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新國度。之後他到台灣讀大學和研究所,又到美國深造。他的出身和經歷,都使其英美文學研究,有特別的視角和情懷;尤其是日後盛極的南亞裔英語作家的小說,他的眼力不比尋常,見人所未見。

李有成的倫敦札記,寫他旅英時的遇合、小酒館、飲食、書店。寫曾在倫敦住了三十四年的卡爾‧馬克思,和埋身之處的高門墓園。寫塔維斯拓克方場的甘地銅像,這位茹素禁慾的瘦弱老人,訴之非暴力運動,竟讓大英帝國卻步。寫開膛手遺事、寫帝國榮光的陰暗面」倫敦東區。寫紳仕俱樂部,十九世紀末,光倫敦一地就有四百五十家俱樂部,「彷彿是男人的另一個家,用以躲避妻小、同事和債主,可以邀約三、兩好友在此喝酒聊天、吃飯打牌,紓解來自家庭與辦公室的壓力,在精神上尋求短暫的避世生活。」又謂「有的女性把紳仕俱樂部視為英國的修道院,在這些修道院混過一、兩年的男人,比較能適應婚姻的鐐銬。」

當然也寫南亞裔作家和作品,如歐大旭的《和記綢莊》、魯西迪《魔鬼詩篇》風波和《午夜之子》、莫妮卡阿里的《磚巷》,並兼向堅持言論自由而遭迫害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致敬。

邂逅《在甘地銅像前》,純屬意外。因為喜愛,乾脆把圖書館所有李有成的作品全都借出。深覺他的文章,就是一個「實」字」真才實學,讀來受惠無窮。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因緣際會,誤打誤撞,竟誤闖桃花源。

我從來沒去過英國。心裡盤算著,老來,總要去一趟,看溫布敦網球賽、大英博物館,把狄更斯、艾加莎‧克莉斯蒂、格雷安‧葛林等人的小說裡,那些自小耳熟能詳的地名,按圖索驥,巡禮一番。

如今,機票貴,英鎊硬,倫敦物價指數之高,屢屢排名世界第一。去英國旅行,得靠中頭彩,可我又不買彩券。哎那麼,還是細讀李有成的倫敦札記吧,精神上和財務上,都一本萬利。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慧玲:光與影的一生
胡慧玲:吳松明的龍眼樹下
胡慧玲:莎士比亞書店
胡慧玲:常常旅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