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35)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0日訊】1916年5月9日,邱吉爾在返回倫敦的當天發表了一項聲明,說他“獲准回來休假”,並打算“繼續盡其在議會和政治上的職責”。過了三周,《倫敦公報》宣佈,W‧Z‧S‧邱吉爾放棄了他的中校軍銜。這是陸軍部批准邱吉爾退伍時的一個附加條件。從此之後,邱吉爾就再也不能要求在軍隊中任職了。

邱吉爾再度回到政治生活中來,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濟地位作保障,還需要在政治上恢復自己的名譽。前一件事的解決在他來說要更加容易。作為一名著作豐富的作家和著名撰稿人,又有著地位顯赫的政治經歷,他的文章可以輕易地換取豐厚的報酬。1916年7月,他為《星期日畫報》寫了4篇文章,並獲得稿酬1000英鎊。照此計算,他每年可以毫不費力地賺取不比他當大臣的薪水少的收入。那些在政治上和他作對的報業巨頭,並不反對利用他的影響力擴大報紙的銷路。《星期日畫報》的編輯稱,在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後,該報的發行量就達到了250萬份的創紀錄數字。

但是邱吉爾要想在政治上恢復自己的聲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達達尼爾事件給他造成的損害是如此之大,以致於他的演講往往被“達達尼爾的事怎麼樣?”的叫喊聲所打斷。因此,他渴望政府儘快公佈有關達達尼爾海峽和加利波利戰況的檔。議會中要求公佈有關此事檔的呼聲也很高。

阿斯奎斯本來並不願意公佈有關檔,但是他也不能完全無視議會的要求。最後找出的折衷辦法是成立一個王家委員會專門聽取有關證詞,並負責提交一份有關此事的報告。

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由克魯默勳爵主持。1916年9月,該委員會開始聽證。邱吉爾於9月25日開始作證。他對調查委員會聲明,強攻達達尼爾海峽的計畫,在批准實施時得到了有職有權的海務大臣們和海軍顧問們、首先是費希爾的明確支持;他本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經海軍專家們的同意之後才做的。但是,“我在這裏要為對我提出過內行的勸告和那些參加戰事的人辯護。這包括所有的人而無一例外。因此,我要說,我不希望將責任轉嫁到在海軍部任職的任何一位軍官身上”。

邱吉爾認為,“對這些戰事進行非難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其中涉及到偶然的因素和變化無常的因素。所有的戰爭都是玩骰子遊戲。勝利只能同各種冒險交織在一起”。不過他也承認,在導致失敗的原因中也有一些人為的因素,其中陸軍反復變化的態度使基奇納應負一定責任。

10月4日,調查委員會舉行會議審查邱吉爾的證詞。他所說的大多數情況被費希爾所確認。費希爾稱讚了邱吉爾,說“他具有勇氣和想像力!他是一位富有戰鬥精神的人!”此外費希爾還指出,達達尼爾戰事最熱烈的支持者是繼任海軍大臣的巴爾弗。

1917年1月調查委員會發表了第一個闡明此事的報告,其中對邱吉爾進行了批評,認為他未能確保把“海軍顧問們的看法明確擺到戰時委員會的面前”。但報告主要的批評對像是首相阿斯奎斯和陸軍大臣基奇納。首相在3月19日至5月14日這一期間沒有召開過戰時委員會,同時戰時委員會的會議記錄給人以含含糊糊和缺乏精確性的感覺。報告批評基奇納未能好好利用總參謀部,從而導致“指揮混亂和缺乏效”;此外,他在調派軍隊方面也有貽誤戰機的問題,因此曾遭到邱吉爾的抗議。但是由於基奇納已於1916年6月在去俄國途中溺水身亡,所以他既不能接受批評也不能為自己辯護了。

儘管邱吉爾對這份報告並不滿意,認為它“粗枝大葉,很不精確”,但他在下院仍說它是“一項公正的檔”。對於邱吉爾來說最為關鍵的是,“迄今由我一人承擔的責任,現在由這個國家從議會、軍隊和艦隊的整個一代人中湧現出來的一批最傑出的人來分擔了。”因而他卸下了一個沉重的政治上的大包袱,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政治上的被動局面,為他東山再起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此期間,邱吉爾在下院顯得相當活躍。他經常作為反對派前座議員的發言人,發表措辭強硬的演說來批評政府。他對後方的大量兵力浪費現象提出批評,為傷亡慘重的前線部隊抱不平;他主張在印度和非洲奉行一項積極的募兵政策;他對把傷癒士兵再派往前線提出異議,認為應徵召未服過役的人去代替;他對法國戰場上的大規模進攻戰提出疑問,認為代價太大而並未達到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他還對英軍後勤保障工作中的缺陷提出了有理有據的指責;他認為應對航運業實行國家控制,降低運輸費用;他主張對食品實行定量供應,以取代單靠提高售價來限制消費的不妥對策,因為漲價是“最殘忍、最不公道的做法”,對普通人是不公平的。在下院之外,邱吉爾還花費時間就公共政策中的一些緊迫問題寫了許多文章,試圖在輿論界直接施加影響。

在政府內部,勞合—喬治在許多政策問題上的主張與邱吉爾極為相似。勞合—喬治對首相阿斯奎斯的許多做法心懷不滿,早有意圖動搖阿斯奎斯的地位以取而代之。曾經有過幾次大的政策分歧,勞合—喬治以辭職相要脅使阿斯奎斯作了妥協。但是時至11月初,政府在關於尼日利亞的敵產政策問題上又發生重大分歧,使雙方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

下院就此問題進行了投票,321票對117票的結果使首相一派敗北。勞合—喬治將這次投票結果看成是向阿斯奎斯發難的時機已經成熟的標誌,他向首相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大幅度改組政府,建立一個指揮戰爭的小型委員會,把戰爭的指揮權由首相等少數閣員手中移交出來,要求政府採取更大的步驟以確保戰爭的勝利。阿斯奎斯拒絕交出權力,於是勞合—喬治提出了辭職。當保守黨領袖博納‧勞在比弗布魯克勳爵的勸說下轉而支持勞合—喬治時,阿斯奎斯也不得不提出了辭職。12月6日晚,英王召見勞合—喬治,要求他出面組成新政府。

邱吉爾本來以為勞合—喬治的新政府中會有他的一席之地,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保守黨領袖博納‧勞的頑固反對,勞合—喬治只好把邱吉爾排除在政府之外。邱吉爾知道後極為生氣,從F‧E‧史密斯家中憤然而去,認為勞合—喬治“對我不好”。其實他並不知道事情的內幕。

儘管勞合—喬治與邱吉爾在過去曾有過一些分歧,但勞合—喬治對他相當瞭解,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本來勞合—喬治有意讓邱吉爾參加新政府以發揮他的才幹,但來自保守黨的強烈反對使他未能如願。勞合—喬治曾就此事在回憶錄中寫道:

“溫斯頓‧邱吉爾曾是第三位自由党的大臣,他可能成為政府的重要參加者,是當代最傑出的神秘人物之一。在我當首相時,他已經有幾個月不當大臣了,但他仍然是一位著名的自由黨黨員。他出眾的智慧、不容懷疑的勇氣、孜孜不倦地認真研究軍事藝術的精神,能夠使他成為戰時內閣的一位重要成員。在這裏,他那容易衝動和喜怒無常的性格可以受到控制,他的意見在被採納前可以經過討論和檢查。像他那樣性情急躁和智慧無窮的人需要嚴格控制。遺憾的是,保守黨大臣,除了巴爾弗和愛德華‧寇松以外,都一致堅決反對他參加政府。他們中的多數人甚至把排除他作為自己參加各部領導的先決條件。博納‧勞特別不信任他。我盡了一切努力想要說服博納‧勞不要反對邱吉爾,並提出理由說,讓邱吉爾當個批評家要比他作為政府的一個成員更加危險……博納‧勞回答說:‘我寧肯讓他始終都是我的對手。’”

“面對這種情況,我感到十分遺憾。我不能為了讓邱吉爾能領導一個部而冒有損於政治聯合的危險。政治聯合是政府的基礎。”

12月10日,勞合—喬治通過他們共同的朋友喬治‧裏德爾帶口信給邱吉爾,向他表示了歉意;並答應一有機會就幫助邱吉爾。勞合—喬治的確這樣做了。他先建議讓邱吉爾擔任航空委員會主席;當這一嘗試失敗後,他又安排邱吉爾擔任軍需大臣。這一次勞合—喬治做得既巧妙,又果斷,他先把反對邱吉爾的主要人物諾思克利夫安排出使美國,然後改派現任軍需大臣艾迪生去負責研究戰後重建問題,接下來未同博納‧勞進行磋商,就宣佈了對邱吉爾的任命。這一冒著政治風險的任命成為既成事實,使被排擠出政治圈外長達20個月之久的邱吉爾又重返政壇。——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班牙在西南歐的一個角落,躲過了兩次大戰。一個西班牙作者「席門納」說,能讓西班牙沒捲進二次大戰的大功臣是一個英國演員「李斯廉霍華」。
  • 內政大臣在英國內閣中地位較高,權力也很大。因此,35歲的邱吉爾登上內政大臣的寶座,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應是一件很大的成就。內政部負責管理全國的監獄、少年罪犯營、消防隊和倫敦警察局,它可以建議國王赦免罪犯,對組織議會選舉有一定權力。
  • 大選結果與同年年初的上一次大選幾乎完全相同,從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看作是選民們對現任內閣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內閣在下院通過了一項把上院的否決權降格為推遲權的議案。該議案規定,“在以民眾而不是以世襲貴族為基礎所組成的一個第二院來代替現存的貴族院”;規定財政案為“公共關係法案”,必須由下院議長加以認證,議長的批准證明書是“完全具有最後決定性的”,不受任何法庭的質詢,貴族院也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經國王批准立即成為法律;規定財政案以外的議案上院可以擱延兩年,但如果下院在第三年議會舉行期間仍然通過該法案,則只須經國王批准即可成為法律。
  • 在邱吉爾生命歷程的這一階段,雖然他飽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大起大落,但在婚姻與家庭生活方面卻頗感美滿如意,使他在涉足風雲變幻的政治領域時,有一個穩定的可以依托的後方。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在即,錘煉邱吉爾的時刻到了,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光芒罩住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功不可沒的邱吉爾,為了他更大的使命,他需要積累和豐富自身的經驗。他的與眾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宣戰時刻顯現:1914年8月4日,當大笨鐘敲響11點時,海軍部對德國作戰的命令已經發出。
  • 1912年春,邱吉爾提出削減地中海艦隊,集中兵力加強北海海域的防衛,由於保守黨人的反對,這項計畫在實施時被大打折扣。邱吉爾還認為,為了“在必要時刻到來的時候,保障……我們選擇的自由和保持舉足輕重的力量,事先對法國政策施加影響,這樣做是完全必要的”。
  • 德國人很快就有了報復的機會。9月22日,德國潛艇在荷蘭沿海成功地用魚雷擊沉了英國的3艘老式裝甲巡洋艦“克雷亞號”、“霍格號”和“阿布金爾號”,艦上人員有三分之二喪生,總數達一千四五百人。這類陳舊而緩慢的軍艦在敵方潛艇容易到達的海域巡邏,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議論,一些英國軍官甚至稱其為“活釣餌中隊”。
  • 在勝利的鼓舞下,邱吉爾在帝國防務委員會上提出了消除敵軍入侵英國威脅的最好防禦手段是進攻的戰略指導思想。他還提出了在北海封鎖德國各海港出口和進攻達達尼爾海峽,打開馬爾馬拉海的通道,進攻新近加入德奧一方作戰的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與俄國人取得聯繫這兩種具體作戰方案。
  • 1915年11月18日,邱吉爾身著少校軍服,踏上了前往駐紮在法國聖‧奧莫爾的自己所屬團隊的征程。他再不能像任海軍大臣時外出巡視那樣派頭十足地旅行,而是乘坐一艘擠滿了假滿歸隊的官兵的定期航班橫渡英吉利海峽。使他意外而深感滿意的是,到岸後他發現駐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派自己的小汽車在專候他。弗倫奇把邱吉爾接到位於聖‧奧莫爾附近的布倫迪克城堡的司令部裏,設宴款待了他。邱吉爾後來寫道:“我們幾乎是單獨在一起進餐,並以同等的地位對戰爭形勢作了長談,仿佛我還是海軍大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