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44)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9日訊】自由党領袖阿斯奎斯決定進行在自由黨外部支持下建立工黨政府的試驗。邱吉爾對此感到震驚,他通過阿斯奎斯的女兒維奧萊特、即現在的博安—卡特夫人,敦促阿斯奎斯尋求在保守黨支持下建立自由黨政府的可能。他在向報界發表的聲明中說:「社會主義政權的上臺將是一場嚴重的民族災難,而這種災難通常都是在戰敗後的翌日才會降臨到大國頭上的。」由於阿斯奎斯拒不改變自己的決定,邱吉爾開始考慮徹底脫離自由黨。

1924年1月,由拉姆齊‧麥克唐納擔任首相的第一個工黨政府上臺。工黨政府的動議,在下院往往得到阿斯奎斯為首的自由黨議會黨團的支持。身在議會之外的邱吉爾對此卻無計可施。

1924年2月,保守黨開始調整自己的鬥爭策略。鮑德溫宣佈說,他將根據選民的意願放棄關稅改革政策。這對邱吉爾是一種政治上的契機。他開始尋求在保守黨的支持下取得競選勝利,很快就有了一個機會,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選區,剛剛當選的保守黨議員J‧S‧尼科爾森去世,需要進行補缺選舉。邱吉爾向保守黨在該地的代表斯坦利‧傑克森上校探詢,他是否能得到保守黨人的支持。傑克森上校表示不會反對邱吉爾前來角逐這一席位,但由於該地保守黨組織在活動經費上有賴於尼科爾森家族的支持,因而他們只能以前議員的侄子尼科爾森為保守黨候選人。於是邱吉爾決定自己單槍匹馬地上陣一搏。

1924年3月,邱吉爾在無任何黨派組織支援的情況下參加的這次補缺選舉,引起全國社會各界人士和輿論界的極大興趣。邱吉爾得到了包括保守黨領袖鮑德溫和巴爾弗的個人支持在內的許多幫助。在眾多支持者中,有一位名叫布倫丹‧佈雷肯的年輕人尤為賣力。他「長著滿頭火紅色的頭髮,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這個青年人把他所推崇的首領(指邱吉爾)奉為上帝」。佈雷肯以極強的組織和宣傳能力為邱吉爾安排了幾次引人注目的絕妙「表演」,其中一次是讓邱吉爾坐著四輪大馬車,車上還站著一名小號號手鳴號,在整個選區巡迴演講。戴利劇院的女演員們熱情飽滿、通宵達旦地在號召投邱吉爾票的信封上填寫選民的住址姓名。邱吉爾感到這是一次「最令人振奮和激動的、轟動一時的選舉,是我曾經參加過的競選鬥爭所不能比擬的。」

以「獨立的反社會主義者」名義參加競選的邱吉爾,在演說中對工黨政府大加攻擊,提醒人們防範危險的社會主義。

他說:「社會主義者的政府做得多麼好啊!他們是何等穩健和全面!……可是我要說,我們知道這平靜的表面,與我們所知道的在下面流動的急流,是完全不相吻合的。」

他主張保守黨團結一致,並與「1886年就形成的那個自由黨的一派」進行合作,來對抗社會主義者的挑戰:「自由黨的這個派別將把保守黨的政策修改得與它所具有的人數和力量相適應;進步的保守黨人和那些大的勞工選區的代表,將為國家提供反對倒退所必需的保證。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足夠強大而廣泛的陣線,以對抗社會主義者政黨日益擴大的威脅,抵制其舊有的一切異端邪說和剛剛建立起來的聲譽。我為威斯敏斯特選舉選擇了一個口號,那就是『聯合和自由』。」

有人譴責他與尼科爾森競爭議席是與保守黨為敵。他解釋說:「我自己提名作為候選人,完全不是與保守黨及其領袖為敵。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個黨現在應當成為主要中心,工黨的所有反對派都應向它靠近。」「如果我認為當前提出的保守黨候選人確實能代表這個選區的話,我就不會提自己為候選人。這涉及到重要的社會原則問題。選區由幾個家族把持並據為己有的時代應該一去不復返了!讓威斯敏斯特選區像一套傢俱那樣父傳子、叔傳侄,是不正確的。」

也有人指責他同保守黨合作是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他回答說:「如果說我能夠誠懇地同保守黨合作,並不是因為我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而是保守黨已經非常英明地回到或正在回到有遠見的進步的行動綱領上來。」

還有一件趣事。邱吉爾在競選期間收到了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信。這位幽默諷刺大師表示很想投邱吉爾一票,因為他認為「加利波利之戰是一個好主意」;但他又說,他不能支持花了「我們1億英鎊試圖將俄國的時針撥回封建時代」的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15年11月18日,邱吉爾身著少校軍服,踏上了前往駐紮在法國聖‧奧莫爾的自己所屬團隊的征程。他再不能像任海軍大臣時外出巡視那樣派頭十足地旅行,而是乘坐一艘擠滿了假滿歸隊的官兵的定期航班橫渡英吉利海峽。使他意外而深感滿意的是,到岸後他發現駐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派自己的小汽車在專候他。弗倫奇把邱吉爾接到位於聖‧奧莫爾附近的布倫迪克城堡的司令部裏,設宴款待了他。邱吉爾後來寫道:“我們幾乎是單獨在一起進餐,並以同等的地位對戰爭形勢作了長談,仿佛我還是海軍大臣。”
  • 1916年5月9日,邱吉爾在返回倫敦的當天發表了一項聲明,說他“獲准回來休假”,並打算“繼續盡其在議會和政治上的職責”。過了三周,《倫敦公報》宣佈,W‧Z‧S‧邱吉爾放棄了他的中校軍銜。這是陸軍部批准邱吉爾退伍時的一個附加條件。從此之後,邱吉爾就再也不能要求在軍隊中任職了。
  • 1917年7月17日,當邱吉爾的軍需大臣的任命宣佈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和政界的強烈反應。《晨郵報》的評論尖刻地嘲諷道:“儘管我們還未發明永不沉沒的艦船,但我們卻已經發現有不會倒臺的政治家。……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預料,他會繼續鑄成有損於國家的大錯。”知名社會活動家貝雷斯德福等宣稱:“首相無權做出這種違背公眾輿論的任命。”
  • 但是矛盾仍然存在。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軍需部只負責陸軍的軍需生產,海軍部則控制著海軍的後勤供應,這意味著有“兩個軍需部,為自成體系的不同軍種服務。雙方在勞力與原料這個越來越狹小的領域內相互競爭與衝突”。在與海軍部的衝突中邱吉爾占盡優勢,因為他精通海軍知識,批評能切中要害,而當時的海軍大臣埃裏克‧格迪斯爵士卻只是一個新手。
  • 邱吉爾一方面仍不鬆懈地抓緊軍需生產,“要作好各種有效的準備,以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另一方面開始考慮停戰問題。他參加了首相與大臣們在蘇塞克斯郡丹尼花園的利德爾大廈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晤。他雖然同意大臣們在會晤中得出的“考慮到協約國方面目前已確實佔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的共同認識,但後來他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也強調指出,要求敵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 為了表示對邱吉爾格外優待,勞合—喬治在組閣時讓邱吉爾在陸軍部、海軍部或空軍部中任意選擇。邱吉爾當然願意回到海軍部去,他在給首相的信中表達了這個意思,並且表示“我可以接受任何要求,讓大家的願望變為現實:‘艦隊做好了準備。’”
  • 邱吉爾在1918年底,曾就對俄政策在戰時內閣會議上發表意見。他認為,英國要麼儘快從俄國撤出,要麼“派出大量軍隊,提供足夠的機械化裝備”以更有效地進行幹預;而他更傾向於選擇後者,因為邱吉爾對俄國革命抱有極端的敵視態度。
  • 邱吉爾對中東地區的種種安排,日後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敵對情緒有所緩和,地區形勢相對穩定,英國政府則以最小的兵力和最低的財政支出保證了大
    英帝國在這一地區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據信由於邱吉爾計畫的實施,英國用於中東地區的軍費開支由每年的4000萬英鎊直線下降為500萬英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