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元 積善慶有餘

林昭元將車停在觀音山一座廟宇前歇息,一覺醒來,聽到廟內的擂鼓聲,頓時心中一片寧靜,不經意就在卷宗上批下「先公後私」四個字,決定先幫母校蓋禮堂……
文/王筱雲、徐千文 攝影/王筱雲
font print 人氣: 175
【字號】    
   標籤: tags:

嘉義新港國小的學童都知道,有一位熱心的林爺爺,時常幫忙學校解決財政上的問題,即使再忙也會參與校務。

新港國小100周年校慶時,他捐出100萬元,為母校成立新港國小教育基金會,協助推展校務。110周年校慶時,再次低調的拿出一張110萬元的支票,交給校內幹事,沒有任何張揚──他就是80高齡的新港國小校友、多家公司及公益團體的負責人林昭元。


80高齡的林昭元是新港國小校友,與夫人因侍親至孝,奠定建築事業的根基。


嘉義新港國小的學童都知道,有一位熱心的林爺爺,時常幫忙學校解決財政上的問題,協助推展校務。

先公後私 興建禮堂寶壇館

1973年的一天,林昭元和前考試院長林金生回鄉,適逢新港國小校慶,他把車子停在舊禮堂前,準備去看熱鬧。學工程出身的他,一眼就看出木造禮堂傾斜一邊,土台已腐朽。他判斷這棟房子有倒塌的危險,立刻去找鄭盛校長,校長說沒有錢重建。林昭元央請林金生幫忙,申請公部門補助,但補助金額也只能修建一間圖書室而已,於是他決定自己來想辦法。

當時林昭元正在進行新建築案的規劃,資金已經投入,身上只剩80萬元的現金,而興建禮堂寶壇館預估需要200萬元,讓他很頭痛。但如果延遲改建,萬一倒塌,學生的安全堪慮,他不知如何是好,周邊的朋友都勸他不要貿然插手,應以事業為先。

有一天,林昭元途經觀音山一座廟宇,將車停在廟前歇息,一覺醒來,聽到廟內的擂鼓聲,頓時心中一片寧靜,不經意就在卷宗上批下「先公後私」四個字,決定先幫母校蓋禮堂,新的建案暫且擱下。
他決定賣掉祖產的三甲農地來補貼不足的款項。他覺得已過世的爸爸也是新港國小的校友,平日熱心鄉里,應該會同意他這麼做。

林昭元從台北載著太太回鄉,準備處理土地買賣的事,哪知到了南投,太太發現土地所有權狀忘了拿,又折回去,耽誤了和買方約定的時間,買方走了,地沒賣成。林昭元將先前建案留存下來的金店面,全數半價求售換取現金,禮堂得以有足夠的資金興建,終於在1974年1月10日動工興建,同年8月8日父親節完工,名為「寶壇館」以紀念其父,至今仍堅固如昔。


1974年,林昭元為紀念父親興建寶壇館。


寶壇館於1974年1月10日動工興建,同年8月8日完工。


1974年興建的寶壇館至今堅固如昔。

善有善報 順利進行新建案

事後林昭元發覺,如果當時不建寶壇館,去搶建新建案,在當時能源危機,模板和鋼筋飛漲的衝擊下,建蓋大廈所增加的成本,必然已讓他倒閉。是「先公後私」的那一念救了他!

等到禮堂寶壇館建成後的二星期,高樓解除禁建,林昭元積極籌劃新建案。因為缺乏資金,他只能先賣預售屋。當時民眾雖擔心通貨膨脹,想置產保值,但對建商沒有信任感,對預售屋都抱持既愛又怕受傷害的心理,因此預售屋並不好賣。

恰巧寶壇館落成時,《工商世界》周報對於林昭元家人的善心做了詳細報導。他的善舉贏得客戶信任,預售屋因而賣得不錯。善有善報,他不需要任何資金就開始這樁建案的工程。

除了商譽外,光是鋼筋、水泥、磚塊三項主要建材,因新建案延遲興建,就為他省下了二棟寶壇館的錢。提起這一段奇特的經歷,林昭元常開玩笑的說:「蓋一棟寶壇館,額外賺兩棟。」

飲水思源 照顧母校

林昭元對於曾經培育過他的地方,都感念在心頭。除了照顧母校新港國小,對於培育他建築技能的嘉義高工也一樣熱心捐資,飲水思源。


林昭元是新港國小校友,時常幫忙學校解決財政上的問題。

這幾年來,林昭元也積極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活動,只要獲邀,他就會出席參加,缺乏經費跟他講一聲,一切沒問題,給予主辦單位極大的鼓勵。80歲高齡的他,每個月還出席新港別墅兄弟們舉辦的讀書會,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真正實踐者。


林昭元也積極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活動,只要獲邀,他就會出席參加。

事業有成的林昭元除了積極投入公益事業,也非常照顧親友族人,工作有困難的去找他,一定幫忙安置合適的職務,但比照公司規定嚴格要求,希望他們能上進,也因此間接照顧到很多家庭。善念成就了一個企業家,如同林家客廳牆上照片上題的16個字:「人生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生長」,林昭元與夫人一生都在付出、助人,卻也因此豐富了他們的人生,讓生命更有意義。

*****

建築事業奠基於孝順

林昭元成功打造建築事業,很多人問他,其中的轉捩點在哪裡?「其實只有兩個字──孝順。」他說,結婚時夫妻總財產共501元,靠著夫妻倆的相互扶持,到今天吃而有餘,這一切全源於孝順父親的初衷。


林昭元全家福。

為照顧父親購地養鰻

嘉義高工畢業後,林昭元進入台北省建設廳工作,過著小康的生活,時常想到家鄉69歲的老爸爸還要辛苦耕田,心中實在不捨,就接父親上來同住,然而習慣了鄉下生活的父親,住不慣台北,常常偷溜回家。有一次,林昭元趁工作之便回家探視,卻發現父親生病了,一個人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繼母不知去了何處,三餐還是隔壁的堂兄嫂協助料理,當時心中感觸良多,決心要想辦法把父親留在台北照顧。


林昭元任職省建設廳時,負責東港自來水工程監工。

從那時起,林昭元開始戒菸,省下菸錢買雜誌、報紙、收音機給爸爸解悶,但依然留不住老爸爸。和鄉親好友多次討論後,認為養魚不像種田那麼辛苦,經濟效益又比較好,在台北找一塊地讓爸爸養魚或許可行。

林昭元積極行動,找到一本《淡水養殖學》,兩天一夜把書看完,從中發現鰻魚經濟效益是種水稻的33倍,他如獲至寶,也因此養成從書中找知識的習慣。

找到方向後,林昭元回新港找爸爸商量,他告訴爸爸,那麼辛苦種三甲地,收入還不如一個工人,不如去找一分地來養鰻,不會那麼辛苦,收穫和三甲地一樣多。父親覺得有道理,同意一試。林昭元就花了兩、三個月時間積極找地,和太太存錢標會,終於購得四分多地,開始規劃養鰻。

此後兩年,父親連過年都沒有回鄉,一直留在台北照顧鰻魚場。林昭元終於一償把父親留在台北照顧的夙願。

但是,當苦心經營兩年的養鰻事業接近大好的時候,一場颱風颳走了他們所有的心血,當時實價約22萬元的鰻魚被水沖走了。林昭元躲著太太,跑進廁所放聲大哭一場。

沒錢再養鰻魚了,身無分文還負債,夫妻倆咬緊牙根,靠自己雙手攪拌沙泥,重壘池岸,改養其他魚種。少數沒沖走的鰻魚就抓回家燉枸杞給老爸爸補補身子。

四分土地因孝順無限加值

夫妻倆慶祝結婚53周年時,林夫人有感而發的說:「結婚至今最大的收穫,就是陪伴老爸爸走過人生最後一程,最有價值,用錢買不到。」夫妻倆侍親至孝,可見一斑。

在父親過逝後第二年,林昭元為了協助朋友詢問執照取得問題,打電話給建設廳的好友,意外聽聞位於板橋和中和間的養鰻場即將重劃禁建。經由好友建議與徵詢多方意見,林昭元決定立即改建成勞工住宅,經過精算,蓋完可以賺進600萬元。於是他放手一搏,辭去建設廳的鐵飯碗,專心監工。

在建設廳工作期間,因工作及監督態度認真,林昭元與很多營造業者成為好朋友。當時原物料飛漲,取得不易,有錢還買不到。因為他平日樂於助人,營造業的朋友鼎力相助,提供各項建築材料,才得以如期完工「台陽一村」。又因為周圍附近沒有市場,所以中間剩餘土地又加蓋一棟大樓,樓下當店鋪,樓上四層住家的公寓,又讓他多賺進500多萬元。

那塊當初為就近照顧父親而買下的四分土地,成為林昭元從事建築業的契機,為他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奠定建築事業的根基。無心插柳柳成蔭,林昭元說:「因為孝順爸爸,使我的人生有了轉機。」@*(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一位意氣風發的職業婦女,到甘於平凡的家庭主婦;從一位孤軍奮戰,陪著孩子與整個教育體制抗衡,到帶領著一群有心的父母學子尋找教育的理想。李雅卿的故事,在台灣教育的開展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 書法就是我的人生,書法就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是朋友的引薦,很難想像這位個性豪爽,詩、書堪稱一代翹楚,且繪畫、音樂及人文、武術樣樣兼修,彷若今之古人的傳奇性人物,竟會出現在今日的台北大都會。從丁錦泉老師身上,我們看到台灣文人獨特的生命力與光輝。
  • 摺紙飛機超過6千種,創下紙飛機飛行52公尺世界紀錄,童心依舊的卓志賢,保持著對生命的赤忱,他教導別人的,不只是如何製造一架好的紙飛機,更將唾手可得的快樂祕訣散播出去……
  • 恢復傳統之美
    陳三火剪黏藝術 化腐朽為神奇
    自創「自然摔碎找尋元件」技法,廢棄酒瓶、陶罐、花瓶一經「火師」的巧手,即化腐朽為神奇,剪黏出各種神祇與人像。
  • 我覺得每一個人一生中後來想要走到什麼方向去,和小時候多少有一點關係。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對我日後從事的民謠採集與創作工作,有著不可輕忽的影響。在北投禪園的縷縷茶香中,簡上仁老師這樣開始細說起他和民謠的淵源。
  • 在這座由劉得劭教授打造出的宜花東第一座「玻璃工房」,從劉教授娓娓道來的生活態度、創作理念以及未來願景中,我看見一位令人感動的「生活勞動美學實踐家」,正用他的雙手努力推動玻璃藝術──創作、研究、傳承、發揚……
  • 投身教育36年,他曾將一座偏遠的山上小學改變成吸引國內外學者觀摩的教學環境,也鼓舞學校老師發揮專長開拓新景。現在,星期一升旗時間為孩子說故事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 當過大老闆,也做過流浪漢,一個包子讓他重燃生命希望。抱著一顆感恩回饋的心從事這一個行業,對麵粉感恩、對客人感恩、對員工感恩,孫湘臺做出了口齒留香也溫暖心靈的口碑包子……
  • 四歲離家,行過萬千,她記憶深處有一個溫馨畫面永恆停格,陪伴她走過生命的每一個艱難時刻——親生媽媽煮了一鍋薏仁湯,兄弟姊妹圍坐吃得好快樂……這永存心中的美味,成就了「椿之味」薏仁主題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