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鳳英讓愛充滿社區每個角落(上)

張雪卿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1日訊】當您一腳踏上台中市南屯區楓樹社區保留完整的古巷道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三合院式的古厝、百年老樹、土埆厝,和兩岸種植楓香的溪流、稻田裡的白鷺鷥、屋頂上的麻雀,和富人情的居民,讓您彷彿回到三、四十年前的童年時代,溫馨感人。當我們都在感嘆台灣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怨懟政府無能改變時,卻有一個人默默地貢獻她的心力為這片土地點燃一盞希望的燈,影響著她周圍的每一個人。

從學校講台到社區改造

提起江老師,在楓樹社區無人不知,她是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江鳳英已為社區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歲月。之前她曾當了十年國小教師,由於教育體制積弊已深,教師的理想無法施展。整個教書的過程是不快樂的,同事間存在著惡性競爭,又必須抵抗不當引誘(如賣參考書、補習等)及行政長官的干預,整個教育界的惡質文化讓她灰心。於是江鳳英毅然放下教鞭,離開講台,暫時回家當全職媽媽。

當時台灣正盛行大家樂、股票狂飆、媒體也天天炒作,整個社會幾近瘋狂。人人都想不勞而獲,幾乎沒有了倫理道德。楓樹里的居民也陷入其中,人人求明牌,想一夕致富。當時江鳳英的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這樣的環境讓她感到害怕。

她說:「我非常的驚惶,心裡充滿懷疑、恐懼,不禁想,我的孩子怎麼辦?在這裡他們能有什麼未來?」這時,她接觸了人本教育基金會,一個為台灣教育改革奮鬥的團體,在這裡,她重新肯定了自己。因為「我證明了堅持十年的教育理念是對的。」她認為必須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於是積極投入社區改造工作。

秉持善念致力祥和

可是楓樹里是個典型的農村聚落,宗教信仰加上派系糾紛,傳統婦女是不能表達任何意見的。當時的社會風氣也促使居民們不願多管閒事,明哲保身。在這樣的環境裡江鳳英想要一展抱負談何容易?加上保守的公婆不願媳婦拋頭露面,對她也頗不諒解,她所面對的困難與阻力可想而知。可是她並不屈服於這樣惡劣的情勢,秉持一個善念,從照顧社區裡的弱勢族群-老人和小孩做起。

於是江鳳英提供自家的一間店面房子,成立楓樹社區圖書館。讓社區的孩子們有一個閱讀的環境,就不會在外面惹事生非。接著鼓勵社區最不被重視的阿嬤們走出來,教她們整頓自己的家園,美化環境,實行資源回收再利用。具主婦聯盟義工身分的江鳳英,更培訓她們成為楓樹社區第一批種籽義工隊,讓阿嬤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成為快樂健康有尊嚴的銀髮族。慢慢地,社區變乾淨了、祥和了。江鳳英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作為逐漸被居民認同,而願意配合,家人也由反對轉而支持,江鳳英終於有了一片施展理想的天空。

串連願意付出的人

民國84年台中市政府整治楓樹溪,為楓樹社區畫了一幅美麗的遠景,可是卻沒落實,居民們不但享受不到政府施展德政的果實,還莫名其妙的背負了一筆債務,當時每個人心裡都很鬱卒。江鳳英及時地舉辦各種活動,鼓勵居民參與,如繪製藏寶圖、介紹社區裡的古蹟和各項自然資源、舉辦健行活動認識自己美麗的家園、請陶藝家在社區設立楓樹陶坊教大家捏陶。此外配合節日舉辦包粽子比賽、彩繪燈籠、木屐踩街……等親子活動,居民都扶老攜幼熱烈參與。同時安排各項健康及環保講座,和居民座談,慢慢凝聚了一股向心力,願意為自己的社區付出。「我只是像一根繩子,把願意付出的人串連起來」,江鳳英說:「其實你只要起個音,就會有人和音,然後譜成一首悅耳動聽的交響樂,飄揚在社區每一個角落。」

為社區規劃美麗願景

將來高鐵通車後,楓樹社區是烏日進入台中市的必經之路。江鳳英希望能為地方帶來一線生機,所以現在開始做造街工作,教育商家如何美化環境,為突顯社區的特色以楓葉做標誌,並計劃以台中特產-太陽餅和楓樹陶坊的作品-楓燒結合,做成一個具社區特色的精緻禮盒提供給來訪的遊客。這是社區居民的一個美麗的願景,但她更大的期望是孩子的未來。

「我們願意這樣全心付出,是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未來才有希望。」她希望以後從楓樹社區出來的孩子都能得到肯定和尊重,「當我們的孩子頂著楓樹義工的招牌出去,可以順利地找到工作或接到生意,這才是我們留給孩子無形的資產,而這樣的資產是需要全社區的大人共同付出去完成的。」

愛和榜樣的承傳

江鳳英能夠全心為社區付出的原動力,孕育自她整個的生長過程。她出生於豐原的一個大家庭,母親在她八歲時過世(當時最小的妹妹才五個月大),十七歲父喪。可是她們姊妹在伯母、嬸嬸和姑姑細心的照顧下一直過得很幸福,因為她有一位樂善好施的阿嬤,像一個桶箍(即束緊木桶的竹篾),用愛把一家人箍在一起。

父親開了一家木工廠,和伯伯叔叔共同經營,收了很多學徒。阿嬤自己經營一個雜貨鋪兼賣車票,門口擺著長板凳,家裡時常有人進進出出。每當客人來時,阿嬤就會叫孩子們到附近的餅行買最新鮮的餅回來招待客人。每隔一段時日,阿嬤就會叫她們把家裡打掃乾淨,因為有客人要來。其實所謂的客人就是乞丐,阿嬤會準備豐盛的素食布施,像對待老朋友一樣。

日據時代物資缺乏,民生困苦,阿嬤總是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大伯父死於戰爭,阿嬤並不怨天尤人,還收養了六個女兒,加上自己親生的一個,戲稱七仙女。所以每次家庭聚會總是熱鬧滾滾而和樂融融。阿嬤用自己做榜樣,以善心對待每一個人,無形中影響了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能夠奉獻自己的心力,為別人付出。

江鳳英就在阿嬤的薰陶下,承傳了阿嬤樂於助人、願意為別人付出的精神。所以在她有能力為社區奉獻自己的時候,便盡其所能地去幫助社區裡最需要關懷的老人和小孩,並且把他們培養成愛的種籽,到處散播。她希望阿嬤的愛和榜樣能夠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生生不息。——待續

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電話:04-2479-1416 傳真:04-2479-2924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