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說安獲選俄科學院士 籲政府挹注抗暖化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五日電)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劉說安日前獲選「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Federation)」院士;此係俄羅斯最高科技成就獎,目前該科學院國外院士中僅5華人。

劉說安已於日前接獲俄方傳遞之當選證書電子檔,預定5月底赴莫斯科親受當選證書。

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對獲選院士一事表意外、僥倖;除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長期支助、國家太空中心協助研究計畫,他並對2004年赴莫斯科訪問期間,台灣駐俄科技組全力協助,表示感激。

之所以獲此榮銜,劉說安認為,應與其將掩星觀測理論運用到重力波現象的觀測與詮釋有關。

就創新理論言,劉說安與其研究團隊率先提出低軌道衛星掩星觀測地球大氣層中重力波的理論,應用於美國GPS/Met、德國CHAMP及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等掩星觀測資料,推演全球大氣重力波資訊,分析其時空特徵,不僅提供大氣動力及改善氣象預報關鍵資訊,更奠定福衛三號掩星觀測的自主能力。

劉說安另亦為遙測領域國際權威。其業於2006年,以43歲之齡,獲選韓國遙測學會終身榮譽會員;該榮銜過去僅授予曾任相關學會會長者,當選年齡往往在50、60歲左右。

他說,經遙測發現極區冰融問題嚴重;而極區冰融是全球氣候變遷肇始現象,相關研究對科學界瞭解極區冰層覆蓋面、估計極區冰量減少情況十分關鍵。

他進一步表示,主要國家的科學家刻正執行由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UN-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與國際科學委員會(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於2003年共提之「國際極區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IPY)」計畫,並定2007至2009年為主要觀測期。

「國際極區年」起源於19世紀末,係經全球科學界所建共識,以每25年為期,作一次全球性地球物理現象觀測,並由參與國家共同針對極區從事研究工作。

IPY第1次活動於1882至1883年舉行,之後分別於1932至1933年、1957至1958年舉辦過活動。UN-WMO和ICSU共同贊助成立「國際極區年計畫辦公室」(IPY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fice)推動史上第4度的IPY活動,業於2007年3月1日正式展開,至2009年3月間,將由參與各國進行密集觀測及研究活動。

劉說安指出,本次IPY活動設定之觀測與研究內容包括太空物理、氣象及氣候、海洋研究、生態、冰圈、資料管理、教育推廣、人類研究、地質等,涵蓋各大科學領域。其主軸在於如何以現階段觀測之地球環境數據,用於改善氣候預測、增長相關知識;計有逾百國際合作計畫同時執行中。

至於台灣在IPY的角色,他說,福衛三號已被國際科學界視為「全球溫度計」,其觀測資料有助提高氣象預報準確度,備受國際肯定。

然而,相較其他國家,台灣政府挹注相關科研計畫的經費,實可用九牛一毛形容;對改善全球氣候變遷的投入,令人汗顏!

他舉政府太空科技預算為例表示,台灣的投入竟不及南韓的10分之1。同時,台灣對本次IPY經費投入,劉說安指,甚較中國、日本等鄰近國家「少了2到4個0」!

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地球暖化問題遠較過去預測嚴重許多!

其估算因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溫室氣體,將致2050年時,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攝氏2度;影響所及,20億人口將面臨缺水問題,20%至30%物種為之滅絕;而因營養不良、疾病、旱災洪澇、熱浪死亡人口,為數更多。

劉說安認為,台灣科學家的科研能力,已在全球科學界獲相當程度重視,政府應挹注更多經費,參與大型國際科研合作,協助降低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的衝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