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说安获选俄科学院士 吁政府挹注抗暖化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何宏儒台北五日电)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刘说安日前获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Federation)”院士;此系俄罗斯最高科技成就奖,目前该科学院国外院士中仅5华人。

刘说安已于日前接获俄方传递之当选证书电子档,预定5月底赴莫斯科亲受当选证书。

他接受中央社访问时,对获选院士一事表意外、侥幸;除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长期支助、国家太空中心协助研究计划,他并对2004年赴莫斯科访问期间,台湾驻俄科技组全力协助,表示感激。

之所以获此荣衔,刘说安认为,应与其将掩星观测理论运用到重力波现象的观测与诠释有关。

就创新理论言,刘说安与其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低轨道卫星掩星观测地球大气层中重力波的理论,应用于美国GPS/Met、德国CHAMP及台湾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等掩星观测资料,推演全球大气重力波资讯,分析其时空特征,不仅提供大气动力及改善气象预报关键资讯,更奠定福卫三号掩星观测的自主能力。

刘说安另亦为遥测领域国际权威。其业于2006年,以43岁之龄,获选韩国遥测学会终身荣誉会员;该荣衔过去仅授予曾任相关学会会长者,当选年龄往往在50、60岁左右。

他说,经遥测发现极区冰融问题严重;而极区冰融是全球气候变迁肇始现象,相关研究对科学界了解极区冰层覆盖面、估计极区冰量减少情况十分关键。

他进一步表示,主要国家的科学家刻正执行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UN-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与国际科学委员会(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于2003年共提之“国际极区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IPY)”计划,并定2007至2009年为主要观测期。

“国际极区年”起源于19世纪末,系经全球科学界所建共识,以每25年为期,作一次全球性地球物理现象观测,并由参与国家共同针对极区从事研究工作。

IPY第1次活动于1882至1883年举行,之后分别于1932至1933年、1957至1958年举办过活动。UN-WMO和ICSU共同赞助成立“国际极区年计划办公室”(IPY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fice)推动史上第4度的IPY活动,业于2007年3月1日正式展开,至2009年3月间,将由参与各国进行密集观测及研究活动。

刘说安指出,本次IPY活动设定之观测与研究内容包括太空物理、气象及气候、海洋研究、生态、冰圈、资料管理、教育推广、人类研究、地质等,涵盖各大科学领域。其主轴在于如何以现阶段观测之地球环境数据,用于改善气候预测、增长相关知识;计有逾百国际合作计划同时执行中。

至于台湾在IPY的角色,他说,福卫三号已被国际科学界视为“全球温度计”,其观测资料有助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备受国际肯定。

然而,相较其他国家,台湾政府挹注相关科研计划的经费,实可用九牛一毛形容;对改善全球气候变迁的投入,令人汗颜!

他举政府太空科技预算为例表示,台湾的投入竟不及南韩的10分之1。同时,台湾对本次IPY经费投入,刘说安指,甚较中国、日本等邻近国家“少了2到4个0”!

据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地球暖化问题远较过去预测严重许多!

其估算因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温室气体,将致205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摄氏2度;影响所及,20亿人口将面临缺水问题,20%至30%物种为之灭绝;而因营养不良、疾病、旱灾洪涝、热浪死亡人口,为数更多。

刘说安认为,台湾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已在全球科学界获相当程度重视,政府应挹注更多经费,参与大型国际科研合作,协助降低气候变迁对人类造成的冲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