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日本神社 vs 摩登忠烈祠

王嘉益 撰文、攝影

人氣 110
標籤:

走出嘉義火車站,順著站前的中山路直走,經過嘉義市最熱鬧的商業區,再走過非常現代新穎的嘉義市政府及幾棟政府機關辦公大樓後,在中山路的末端,即是嘉義市民平時休閒的好去處「中山公園」。再沿著公園右側馬路往上走,來到嘉義市市立棒球場及孔廟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典的石燈籠和刻有忠烈祠字樣的石牌,至此我們便到了嘉義市忠烈祠園區。踏過幾級的階梯,順著參道再往上走,一系列日據時期的遺跡陸續呈現眼前,彷彿時空發生倒錯,令人有如置身於日本古代的名勝古蹟之中。


舊有的日式鳥居現已改建為中式忠烈祠牌樓

神社

嘉義市忠烈祠園區位於日據時期嘉義神社的舊址,神社是日本神道宗教的祠廟,神社的資格等級大致分成官社與諸社〈非官社〉,其中官社又區分為官幣社與國幣社兩種,諸社則區分為府縣社、鄉社、村社、招魂社〈如靖國神社〉及其他神社等類別。

日據時期在台灣建有二百多座神社,大正元年〈民國元年〉時,有嘉義日本僑民申請建立神社,經台灣總督府核准後,同年擇山仔頂公園東側的高地整地興建。第一代嘉義神社建於大正四年〈1915〉,社格列為縣社,建築方位為坐北朝南,主要的建物包括幣殿、拜殿、社務所、階示場、手水舍、鳥居、石燈籠等。

由於木材與製糖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西部各地人口大量移入嘉義市,在大正十年至昭和十五年〈1921至1940〉間,嘉義市是台灣第四大的都市,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可說是嘉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基於城市的快速發展,信徒區域隨著擴大,參拜人數也日增,神社空間已不敷使用,乃有擴建第二代嘉義神社的需求。

第二代嘉義神社主要建物包括:本殿、拜殿,幣殿、向拜、祝詞殿、神饌所、祭器庫、神輿庫、齋館、社務所、參集所、手水舍、鳥居等。新建的嘉義第二代神社,規模宏偉,建物及其他工作物完整,成為台灣五大神社之一,並於昭和十九年〈1944〉升格為國幣小社。而第一代嘉義神社,目前則僅存本殿的石砌基壇、拜殿柱基遺址及地坪殘構以供憑弔。

神社的附屬建物

參道

前往神社參拜的步道稱之為參道,常於兩旁設置石燈籠,途中並架設鳥居,以襯托參拜沿途的莊嚴氣氛。第一代嘉義神社係以坐北朝南之勢面對郊區,但第二代嘉義神社則改為坐東朝西的方位建造,讓參道直接銜接嘉義市最重要的街道〈今中山路〉,象徵神社庇護市街的意義。參道的始端設置鳥居架,架前有階梯,最下層階梯旁立有「下乘」木牌,類似於孔廟前常見的下馬牌。


第一代嘉義神社的遺跡


參道與兩旁小型的石燈籠

石燈籠

石燈籠具有屋外點火照明,以及引導參道路徑的作用。目前在參道入口有中型石燈籠1對,基壇為四角形,材質為象牙色花崗石。參道兩旁立有小型石燈籠11對,為大正8年至大正10年間所奉獻,奉獻區域包含嘉義廳、斗六郡、虎尾郡、東石郡等地,顯示嘉義神社的參拜範圍。奉獻者涵蓋了各行業,包括糖廠、煙草商、教育團體與各地的保正,能反映當時的經濟、社會面與政商界精英,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型石燈籠 右前方為嘉義市孔廟


由日據時期的虎尾郡所奉獻的小型石燈籠

高麗犬

高麗犬係神社前的石雕神獸,尾毛向上如柏樹為其特徵,由於外型像獅子,所以民間通稱為石獅,為驅魔避邪的象徵。高麗犬原有三對,目前僅存大小高麗犬各一對。


閉口的小高麗犬


開口的小高麗犬


開口的大高麗犬


閉口的大高麗犬

手水舍

手水舍或稱手洗所、水屋、水盤舍,手水舍係前往神社參拜前,供朝拜者洗手漱口之用,內部設置水盤及提供柄杓。從前的神社常用社前溪流的水來潔淨手口,稱為手洗場,後來則改為有屋頂的水舍,設水盤及柄杓作為淨手設施。第二代嘉義神社所屬的手水舍位於參道北側,齋館的對面,為獨立的四柱亭建築,亭中有不規則的八角形溢水槽,槽內放置大石水盤一口。


手水舍係供參拜者洗手漱口之用,內置有石製大水盤

參集所

參集所係提供前往神社參拜者集結的場所,其作用在容納眾多的朝拜人員, 同時方便快速進出,且能遮陽避雨,屬於半開放性的亭式空間。第二代嘉義神社所屬的參集所位於參道北側,社務所的對面。建物為鋼筋混凝土造木作的屋架,平面三開間,由10根立柱所圍成,柱間以矮牆環圍,牆內設成排座椅,以供休憩或等候之用。


參集所為提供前往神社參拜者集結的場所

神輿庫

神輿是神社大祭時提供作為神靈的坐轎,神輿庫則為存放神輿的倉庫。第二代嘉義神社所屬的神輿庫位於齋館的東側,坐南朝北。建物為長方形的混凝土造, 外牆的中段以水泥模仿木作線條,其折面經過巧妙處理,別具獨特的風格。


神輿庫為存放神靈坐轎的倉庫

齋館、社務所

第二代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社務所於昭和十八年〈1943〉興建完工,位於參道南面,坐南朝北。是日式「書院造」木構造,屬神社形式中的流式,其特徵是具有一邊出簷較大的懸山屋頂。齋館及社務所各具不同的功能,但同為神社的服務設施,且為串聯在一起的空間。


齋館及社務所 現已做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使用

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準備的地方,呈長方形,設有祭壇、式場、房間等設施。

社務所則為行政管理與值夜的場所,略呈L型,設有中廊作為進出齋館的孔道。
該兩棟建築物屬日式「書院造」木構造,內部使用天花板、方形柱、紙橫拉門及榻榻米系統,玄關、外道等建築元素,構造精美優雅,在閩南地區較為罕見,風格獨特,具有保存價值。

嘉義市政府有鑒於齋館、社務所為高級檜木建構,並具有唐風工藝之美,為維護史蹟,善用文化資產,乃於民國87年10月公告為市定古蹟。其古蹟範圍包括了神輿庫、齋館、社務所、參集所、手水舍及參道〈含兩旁的石燈籠、高麗犬石雕〉,並於民國90年9月15日正式開放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使用。

摩登忠烈祠

台灣光復後,神社被廢棄,但建物仍存。民國38年前後,神社本殿改為忠烈祠使用,唯於民國84年發生大火全毀,原址乃改建為「射日塔」。本工程係建於被焚毀的舊忠烈祠原址上,全高62公尺,基座部分為忠烈祠,一樓以上則為射日塔。

忠烈祠與射日塔兩者本為分開興建之工程,然因兩項工程經費不足,特將兩者共用結構體與基礎,成為一體設計,以節約經費,並增添工程之規模。 射日塔以忠烈祠為基盤而益形莊嚴,忠烈祠則以射日塔為軀體而益顯宏偉。兩項工程因共用同一基地而留下了更多的公園綠地,對於景觀生態有莫大的助益。

射日塔之造型乃取諸於阿里山神木,其褐色鋁飾條之外觀紋理有如神木的外皮。中間留有40公尺高之「一線天」,其造型有如劈開之神木。在「一線天」內部設有一仿剪紙藝術的「射日神話」青銅雕刻,雕刻全高24公尺寬3公尺。本塔底層部分為嘉義市忠烈祠,頂層則為咖啡廳及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一巨型紅色艷紫荊花〈嘉義市市花〉,充分顯示嘉義市的特色。

忠烈祠的大廳,設有明亮寬敞的參拜空間,噴泉水池襯托出瞻仰空間的氣勢。正廳牆上懸掛一片象徵嘉義市的彩色艷紫荊花瓣,宛如烈士的鮮血由空中飄零而下,花瓣上方掛有「斯土斯民」大字,以表現愛惜鄉土的氣勢。

在參拜方式上,本設計不採用舊式神案配置,而改以明亮的石雕獻花台代替。獻花台由巨型花崗石雕成,上刻「英烈千秋」字樣,獻花台上雕有栩栩如生的蓮花,代表先烈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 。

本設計也改變過去以石獅子作為忠烈祠門前靈獸鎮邪的傳統,而特別以台灣稀有動物「台灣雲豹」之青銅雕刻立於門前兩側,象徵永遠捍衛台灣的守護神。
本建築以單純優美的造型,位於嘉義市最高的山仔頂上方,遙望全市的綠地與景觀,堪稱為本市的地標建築。

嘉義市新景觀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民眾生活益加富裕,對於文化、休閒活動的意識也日漸高漲。嘉義市政府順應時代的潮流,重新整修開放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及創新改建慘遭回祿的舊忠烈祠,滿足了嘉義市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如今的嘉義市忠烈祠園區,在嘉義市政府用心努力的規劃經營下,已然脫胎換骨、重新包裝,以全然不同的嶄新面貌與世人相見。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不但館內文物資料珍藏豐富,滿足了民眾求知的慾望。 庭園也整修的綠意盎然,是民眾夏日避暑的好去處。尤其是不定期舉辦的文藝活動,及夜間戶外音樂會,更是許多嘉義市民的文化饗宴。

射日塔週遭也種植了許多花卉,色彩鮮豔,芳香清纯,俊逸的生態,抒發各種飄逸的情趣。頂層的咖啡廳及瞭望塔,則提供一般遊客日間休憩及飽攬嘉義市全市景觀的最佳場所,及夜間情侶約會談心的浪漫環境。

如今的嘉義市忠烈祠園區已是遠近馳名,平日不但是嘉義市民來此休閒、運動者不絕於途,外地的觀光客,也把此地列為到嘉義旅遊時必定造訪的景點之一, 嚴然已成為嘉義市觀光的新地標 。

參考資料:

嘉義市文化局發行掃描諸羅城之嘉義神社篇
嘉義市忠烈祠暨射日塔落成紀念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日本小豆島騎單車吹海風 紓壓好逍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