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自述──訓練日記(三)

太陽、空氣、水 & 走難路,做難事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8日訊】 太陽、空氣、水

(九月十日)

太陽、空氣、水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但是中國人一般的習慣都不太願意去接近他們,所以身體一天天的壞下去。今天我要大家把上衣脫光,赤膊地來曬太陽跑步。一般人看起來也許說這是不太雅觀的,但是我認為這是徹底鍛鍊身體的方法。脫衣服後,我問他們舒服不舒服,他們用很大的聲音回答「舒服」。

「用你們兩手把胸脯拍一拍,用你們的雙手互相擦一擦。」大多數的同學還是第一次直接接觸新鮮的空氣和太陽,可是都是很興奮的。後來我問一個同學對赤膊運動的感想,他說:「一、感到自由沒有拘束。二、感到輕鬆痛快。」跑了十五分鍾步以後,我要大家脫去長褲,並且把草鞋脫掉赤著腳。大家對這個宣佈都感到非常驚奇。我自己和他們同樣的赤腳赤膊,帶著他們走,後來帶著他們跑。開始跑步的時候,旭日剛從東方起來,我就下了一口命令:「向東方的朝陽前進快跑!」結果,跑到底的只有四十八人。

跑步之後,我說:「農村裡的農夫農婦,城市裡的挑夫,爬山越嶺都是赤腳的;我們的腳和他們的腳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們能夠走,而我們不能走呢?我們有腳不會用,應當感到怎樣慚愧,我們常常說能吃苦耐勞,但是我們不應當在口裡說說就算,應當腳踏實地去做。」赤腳跑步之後,我們又舉行了一次氣力的比賽,就是互相摔角。大家對於這個動作亦是感覺到不自然,甚至有人認為是野蠻的;因為一般中國人都是不喜歡和人家比氣力的,而最怕把自己的真正力量拿給人家看,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投機取巧的來騙人騙自己。所以開始摔角時,大多數的同學都不敢動手;但是我鼓勵他們動手,結果沒有力氣的當然被打下去了。我就告訴大家:「希望你們養成強大的力量來從事革命的工作,力量是決定一切最主要的因素。今天我們所需要的: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力量,第三還是力量。」

升旗的時候,我講親愛精誠團結一致的意義,並且要求同學和同學間要有深刻的認識,要互相瞭解。

早餐後,大家集合在大禮堂學唱《建設新贛南》歌。當大家出發辦公去時,我要求大家徹底整理辦公廳內務,由各科科長負責把辦公的地方做到整齊劃一的要求。

在個別談話中,發現了三位同學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位過去是個逃兵,一位過去是拉車子的,一位過去是學海軍的,現在都在專員公署、縣政府服務,並且擔任了很多的工作。今天的功課是國際現勢和本國史要。

下午召集指導員會議,我提出今後小組會議應注意的幾點:一、要注意到學員個別的能力如何。二、要做到普遍的發言。三、不要譏笑能力差的同學。四、無論是指導員或學員都要有誠摯的態度。五、小組討論前應講解本日時事。

晚上是職務的分組討論,大家根據過去的經驗和今後的理想,討論怎樣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個好的公務員。

晚上點名時,考驗大家三天內認識了多少同學;並且講明軍事訓練的意義。最後說了幾個笑話,就到吹熄燈號的時間了!

時間真快!一天又過去了!

走難路,做難事

(九月十一日)

起床以後,由營部跑出南門,沿著公路跑到東門。在那裡有一個強民工廠,在裡面做工的都是犯人,有的是土匪,有的是殺人犯,有的是吸鴉片的,有的是小偷。我就帶著學員進去參觀,四面圍牆是用竹子編起來的,裡面的房子是如普通的民房一樣,進門就是操場,操場邊是會客室,這是犯人接見親友的地方。會客室旁是犯人的課堂。他們有二個很大的寢室,每個犯人有自己的床,自己的鋪蓋,他們的洗臉用具都是一律的。裡面有織襪子,織布,織毛巾,織麻袋的。在工場旁還有俱樂部,有像棋,有書報,有樂器。一切環境的佈置都是犯人自己做的。

一進大門,誰都想不到這是一個監獄,一定以為是一個學校或機關。我們進去的時候,他們剛起床預備上早操升旗。參觀後,我們和他們共同參加升旗典禮,公務員和犯人站在一個隊伍裡升旗,這確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升旗後,大家共同高呼三民主義萬歲。後來我勸告犯人要他們回頭做好人,並且答應他們如能切實改進,在今年總裁的生日,放他們回家去。今年在端午節曾經放過幾天假,大家都按時回來。有一次,讓他們出去修馬路,結果沒有一個逃走的。我們把這條路取名為自覺路。

由強民工廠出來後,我告訴全體同學,一個人犯罪是社會的罪惡,我們要改造人的心理,我們改造人的行為,這是辦政治人的重要任務。經強民工廠來到浙江會館,去追悼昨天病死了的一位青年幹部崇文同志。他剛從尋鄔回來,不到兩天就病死了,我們失掉了一個很忠實的幹部。我們站在他的靈樞前默念三分鍾,表示哀悼,並且一個個低著頭在他的靈樞前走過去。

離開了浙江會館後,我說:「革命的工作最需要熱忱,革命同志的精神是應當建築在濃厚的感情上。誰沒有同情心,誰沒有情感,誰就配不上談革命。我們對已死了的同志,應當低著頭以表示哀悼,但最要緊的是用我們的工作來完成他的理想。前面有許多工作等著我們去做,同志們抬起頭來,挺起胸來,前進!跑步走!」

從東門跑到小南門腳,大概有一公里之遠。

贛縣的小南門,是一個山坡地,我要號兵吹了衝鋒號,要全體同學勇敢地向上衝。在小南門前可以看到高大的崆峒山、農村、學校、農場、林場、公路、田野,我就問大家:「你們現在眼睛所看到最歡喜的是什麼?」有的說天上的雲,有的說高山,有的說國旗,有的說農場,有的說總裁萬歲的標語,有的說義童教育院,有的說窮苦的老百姓,有的說墳墓。各人有各人的心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所希望的是大家放大眼光,無論何事要看得遠,看得大。

回到營部升旗的時候,我講:「一,要找難的路來走,要找難的事來做。二、要不斷的鍛鍊體格。三、無論走路做事要專心一致。

在辦公的時間,我到每一科去看,他們工作的情緒的確比平常要緊張得多,一天的工作,可以在半天做完。這就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的具體表現。

今天的功課由我自己講三年計劃產生的經過,還有二小時本國地理。在這一次講習會中,我特別注意到本國史地,要大家在本國史地中來愛我們自己的國家。

今天是星期四,照例於下午二時在縣政府接見民眾,同時每班派了一個學員去見習,要他們實在考察民眾的痛苦。據學員自己講,在這二小時接見民眾中間,他們認識了民眾的真正痛苦和我們公務員的責任。

今天小組討論題目是怎樣接近廣大群眾。討論大綱是:一、研究民眾,二、接近群眾的方法,三、接近群眾的態度。

在點名時,我講大家不應當站在群眾之外去看群眾,遠離群眾;而把自己當做群眾中的一份子,要和群眾共同生活,那才是真正接近群眾。我們不要有人要我們去接近群眾而去接近,而應當感到非接近不可,脫離了群眾就要失敗,就要滅亡,我們要在群眾中生活,和群眾共同來奮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邵力子把蔣經國帶去蘇聯。一九二七年,經國學習完後要求回國,莫斯科不但不准,而且強迫他公開譴責父親。斯大林把他扣做人質,對外卻宣佈是經國自己不願意回國。斯大林喜歡扣人質。美國共產黨領袖尤金•丹尼斯(Eugene Dennis)的妻子佩吉(Peggy)曾描述他們的兒子蒂姆(Tim)是怎樣被扣作人質的。
  • 〔自由時報記者彭顯鈞/台北報導〕馬英九政府被批評是「綠卡王朝」,綠營昨強調,蔣經國總統時代即認為不宜,重新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顯然明知故犯,數典忘祖,將提案修法限制,「絕不容許有人抱著救生圈治國!」
  • 2003年6月4日,是六四十四週年的紀念日。在這之前,我與東八塊的居民揭露了周正毅,牽出陳良軍、陳良宇和黃菊,又向海外媒體透露了江澤民當過工程師和廠長的上海益民一廠工人上街堵路、情願、罷工的情況,得罪了新上海幫。6月6日上海當局將我刑事拘留入獄,我在上海第一看守所服刑7個月,直至2004年1月14日轉到提藍橋監獄服刑。
  • 【大紀元6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十八日電)因應兩蔣史蹟成吸引大陸觀光客賣點,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位於中山林園區的蔣經國先生紀念館,經過斥資更新陳展設施後,將提前從六月二十三日起,試行部分時段開放參訪,以配合地方拚觀光。
  • 【大紀元7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二日電)內政部營建署表示,由於政府擴大金馬小三通,所屬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完成翻修蔣經國先生紀念館,將在七月六日舉行整修落成揭幕典禮,希望可以為金門帶來更多觀光人潮。
  • 【大紀元7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三日電)為因應擴大小三通啟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蔣經國先生紀念館,經過整修後,將於七月六日重新開幕,提供台灣和中國大陸觀光客瞻仰前總統蔣經國不平凡一生的景點。
  • 【大紀元7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六日電)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蔣經國先生紀念館經過整修,今天重新開幕,包括蔣經國之子、國民黨籍立委蔣孝嚴,與蔣經國民間友人跨海參加,金管處期盼紀念館成為兩岸觀光的熱門景點。
  • 【大紀元7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六日電)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舉行蔣經國先生紀念館整修重新開幕典禮,特別重現經國先生生前到金門視察的「梅花餐」,五菜一湯菜色,色香味俱全又營養,被認為可以做為金門觀光風味美食。
  • 說了不做,或則做了不徹底,講明白了而不能做到,這是各機關所犯的最大毛病,只有用訓練方法才能夠糾正這種缺點。可是各級機關的工作,都是非常緊張,決不能夠把工作停頓下來,將全體工作人員集體來訓練;可是我們認為工作人員的訓練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所以,我們就揀出一個一面訓練一面工作的訓練方式,就是說從專員、縣長直至司書為止,全體工作人員集中住宿,半天辦公,半天講習。
  • 我們本來規定起床的時間是四點鍾,但是今天大多數的同學都在三時以前起來了;有的說睡不著覺,有的說恐怕遲到,所以到四點鍾吹起床號時,差不多所有的同學都已洗好臉整好內務,難怪他們因為新的生活總是有些過不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