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減肥!減肥!越減越肥?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誠所謂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古人稱增胖為發福;現代人卻視肥胖為健康及美觀的最大殺手。所以和減肥有關的產品及服務均大發利市。然而,營養專家說了好幾次「少吃多動」,卻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為什麼減肥難,還越減越難?為什麼少吃多動是最有效的減肥心法?除了少吃多動,還應該注意什麼?它們都是既有趣,也值得深入探索的話題。

肥胖其實是一種病。和許許多多的慢性病一樣,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結果。人體身上其實是帶有造成肥胖的基因的,從遠古至近代的人類,食物來源不穩定,覓食不易,又要因應嚴冬及荒旱,具有儲存脂肪的能力就成為生存與繁衍的優勢。然而在農工發達,物資充盈的今日,現代人吃東西容易(美食﹑加工食品琳瑯滿目,美味又便宜),生活方便(不用挑水砍柴…)﹐「好吃懶作」的結果,自然身體的脂肪就越積越多了。

基因是父母給的,天註定的,強求不來,也無法改變,不過後天的努力多下一點,肥胖還是可以預防及控制的。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的事,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比短期內期待瘦幾公斤重要,在此提出一些控制體重及預防肥胖的原則:

一﹑從小做起
脂肪細胞數量增加,或是脂肪細胞肥大,都是肥胖的原因。一歲至青少年時期是脂肪細胞增生的時期,如果這時飲食不當,熱量攝取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大量增加。這種人增胖會更容易,減肥會更難。現在的小胖子越來越多,站在國民健康的角度而言,絕對不是好事。

二﹑熱量要限,營養要夠

老掉牙的廢話,但最重要。肥胖是新陳代謝的問題,營養不均衡,新陳代謝就不會正常。一般人講到減重就只想到限制熱量或節食,光這樣是不夠的,這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懶,越來越沒有活力。除了控制熱量(但每天仍不建議低於1000~1200大卡)外,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群可幫助代謝熱量)及礦物質的攝取仍應充足。在食物的選擇上,以天然、新鮮、少加工、營養濃度高(請參照特寫-關於營養濃度)、膳食纖維充足為原則。烹調應以少油、少糖、清淡口味為原則。文後所附的網頁聯結有大量的相關資訊與減重技巧,在此不多重覆。

三﹑動起來!動起來!動起來!
您已經不用砍柴挑水了,找些方法讓自己動動吧!作什麼運動?游泳還是慢跑?我覺得您喜歡的,可以持之以恆的,就是好運動,沒有一定。找自己喜歡的,持之以恆去作最重要。也有研究指出,對肥胖的人來多,每週更換運動項目,對於減重的效果更好。還有,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重的運動份量,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也容易造成挫折感,影響以後的運動意願。

四﹑產後恢復身材,請哺育母乳
女性儲存脂肪的能力比男性還強,懷孕時期脂肪儲存的效率尤其驚人。因為按照自然的法則,這些脂肪是哺乳期轉化成母乳,哺育下一代用的。如果沒有用掉,脂肪就無處可去,就會堆積在體內,越積越多。哺育母乳能讓媽媽如願恢復小姐的身材,真的不蓋你!

五﹑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
飲食不規律的人比飲食正常的人更容易堆積脂肪。物種演化的結果,讓我們身體有了「逮住機會就堆積脂肪」的本能。飲食正常,營養熱量平均分配在各餐是重要的,晚上是休息時間﹐

晚餐尤其不要過量﹐可以減少脂肪堆積的機會。

六﹑持之以恆
許多人減重成功,卻放縱自己,無法保持,最後體重再度回升,然後再想到減肥,最後成了循環。這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因此減重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幾天減了幾公斤,而是在於是否能減到一個長期能保持的體重,並且培養了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

肥胖者因為器官的工作負擔加重,因此較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脂血症、皮膚病、呼吸功能失常等疾病,且其症狀亦隨肥胖程度而益形嚴重。這些人減肥是必要的。如果您想要控制體重,應該找營養師好好的聊聊,在作過營養評估後,請營養師幫您設計飲食計劃,並教您怎麼吃。三兩天的減肥食譜其實沒什麼用處,道聽途說的減重偏方尤不可取,不當的節食與吃減肥藥尤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下巴雙層,非一日之饞也。您擔心您的腰身和樹幹的年輪一樣(一年增一圈)嗎?記得「少吃多動」吧!要知道:最好的減重方式,是增加自己精力,作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動。宜持之以恆,忌一暴十寒,尤其不能操之過急。需知,減重的目的在於獲得健康與喜悅,任何因減重而傷害健康的舉動,都是不聰明的。

摘自志弘診所網站 (02)2362-1095  院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2號2樓(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