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溫而厲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第三十八》)

【語譯】
孔子溫和而嚴肅,威嚴而不剛猛,謙恭而安適。

【研析】
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讚揚。孔子認為儘管人有七情六慾,但是他主張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過」與「不及」等都同樣是不可取的。孔子透過生活實踐以身作則,可以說是符合中庸原則的。

【延伸思考】
1、要如何才能做到「溫而厲」?
2、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請說說你的個性如何?要如何修正才不會「過」與「不及」?(如太直率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心直口快而傷害到別人。)

* * *
【相關數據】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孔鯉聽完以後,問道:「那麼父親的意思是說君子一定要善於修飾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說君子只要保持本質就可以了,不需要講究文采嗎?」

孔子說:「鯉啊,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文質彬彬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一個人過於質樸,他就會顯的粗野,流於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講究文采。如果一個人太富於文采,文采多於質樸的話,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什麼仁德的。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啊。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範,是普通人行為的標準和榜樣。但成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對文和質的關係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儒家講「過猶不及」,太過於修飾和太質樸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與質恰當的調和,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

轉載自: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朝時,東海郡有一個孝順媳婦,侍奉婆婆恭敬謹慎。婆婆說:「媳婦伺候我很勤苦,我已經老了,何必吝惜殘年,長久地拖累年輕媳婦呢?」於是她懸樑自盡了。她的女兒告到官府說:「這個婦人殺了我母親。」官府拘捕了孝婦,嚴刑拷打,凶狠毒辣。孝婦忍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承認了被誣陷的罪名。
  •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第七》)
  • 孔融(1)被收(2),中外(3)惶怖(4)。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5)琢釘戲(6),了(7)無遽容(8)。融謂使者(9)曰:「冀(10)罪止於身(11)。二兒可得全(12)不?」兒徐(13)進(14)曰:「大人(15)豈見覆巢(16)之下,復有完(17)卵乎?」尋(18)亦收至。(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 莊辛對(1)曰:「臣聞(2)鄙語(3)曰:『見兔而顧(4)犬,未為晚也;亡(5)羊而補牢(6),未為遲也。』」 ( 《戰國策.楚策》)
  •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雖執鞭之士(4),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 (《論語·述而第七》)
  •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想立叔齊為太子。他死後叔齊想把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逃走了,叔齊覺得自己不應該繼承王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推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