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陳紀據理難客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捨(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9)之。元方入門不顧(10)。(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註釋】
(1) 陳太丘:陳寔(音石),字仲弓,東漢穎川許(今河南省許昌縣東)人。桓帝時任太丘長,故人稱陳太丘。
(2) 期行:相約而行。
(3) 日中:中午。
(4) 捨:離開。
(5) 元方:陳紀,字符方,陳寔長子。至德絕俗,與父寔、弟諶,高名並著,世稱「三君」。曾任尚書令等職。
(6) 尊君:對對方父親的尊稱。
(7) 不(音否):同「否」,句末疑問語氣詞。
(8) 委:拋下。
(9) 引:拉。大人對小孩表示愛撫的動作。
(10) 不顧:不回頭,有不理會之意。

【語譯參考】
陳寔與朋友相約一起同行,約好在中午出發,過了中午,朋友還未到,陳寔就先走了。走了之後,朋友才到。陳紀當時才七歲,正在門外遊戲。客人問他:「令尊在家嗎?」陳紀回答:「等您好久,您不來,他就先走了。」 那位朋友很生氣的說:「真不是人!跟別人約好同行,卻丟下別人先走了。」陳紀說:「您跟家父約好中午出發。過了中午您不來,就是不守信用;又當著兒子的面前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那位朋友聽了感到很慚愧,下車想拉他的手,但是陳紀進入家門而不理會他。

【研析】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但世人往往未能恪守且不自知。本則故事,是描述陳寔與朋友已約定時間同行,但陳寔因朋友遲到,先行出發;而陳寔的朋友並未因自己的遲到而反躬自省,反倒對著陳寔的大兒子陳紀批評陳寔,不應丟下朋友不管,自己先走。陳紀雖然才七歲,卻能說出一番大道理,據實批評父親這位朋友遲到的不守信用行為以及對著兒子批評父親的無禮舉措。讓陳寔的朋友聽了之後,感到慚愧。

【延伸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從約會的準時到達到重大承諾的履行,都是守信的具體表現。我們是否也常常忽視了守信的重要,而如本則故事中陳寔的朋友,自己違反了承諾而不自知,反倒責怪對方呢?請分享你的經驗。

2、陳紀小小年紀,在面對父親朋友無理的辱罵,能據理力爭,還給父親一個公道,讓父親的朋友聽了之後,慚愧不已。在日常生活中,你如果發現別人的言行舉止有不恰當的地方,你會誠心的告訴他關於你的看法與建議,還是視若無睹呢?請分享你的經驗與看法。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3、《【解讀經典】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04年)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莊辛對(1)曰:「臣聞(2)鄙語(3)曰:『見兔而顧(4)犬,未為晚也;亡(5)羊而補牢(6),未為遲也。』」 ( 《戰國策.楚策》)
  •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雖執鞭之士(4),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 (《論語·述而第七》)
  •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想立叔齊為太子。他死後叔齊想把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逃走了,叔齊覺得自己不應該繼承王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推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 小孩生下來大腦裡的思想像白紙一般,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小孩變壞了,這是不是也反映社會的問題?在社會亂象中,該如何教小孩多為別人著想、善待別人?該如何教小孩正確看待社會或媒體亂象中的訊息和言行?
  • 「聞」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養性;「達」者明理,明白為何要修心養性,講的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達」者還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會要求自己謙恭待人、修心養性。「聞」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隨波逐流,追求美名、權力地位,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達」。因此,博得虛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營營、講究現實的人。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