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金融體系息息相關

世界彎的看不到前方 (10)

大衛.史密克

標籤:

金融泡沫的破裂是不切實際的結果嗎?今天中國擁有一億零兩百五十萬個股票交易帳戶,而且每天還以三十萬個新帳戶增加中,實在是匪夷所思。

光是二○○六年,就有兩千四百多萬個新中國投資人投入股市,買賣上海證交所紅得發燙的股票,這批新加入的股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投資新手,證券或股票所有權雖然還侷限在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口手中,參與者卻以爆炸性的速度成長。

問題是這個系統缺乏金融期貨市場的穩定效果以降低風險,因為中國政府在一九九五年禁止以外匯交易金融衍生性商品,舉例來說,二○○七年二月市場一次小小風波,就引發上海綜合指數一天內大跌超過百分之九(所謂風波指的是盛傳政府為了抑制勢如燎原的證券泡沫,打算出售幾家中國最大企業的公股持份)。

美國道瓊指數的反應是暴跌四百多點,這只是個開端,說明了混沌不明的中國金融體系已經和世界金融體系糾纏不清了。未來的五年,只要發生危機,中國的金融發展都可能輕易擾亂全球經濟,即便是今天,中國股市從任何評估標準來看都還是太貴,二○○八年初,上海股市的本益比甚至高於十幾年前崩潰前夕的日本股市,從那時候開始,中國股市就從高點急劇下墜了。

我們來看看二○○七至二○○八年間的世界信用大危機期間發生什麼事。最初中國金融體系似乎不受到影響,這點很奇怪,甚至堪稱詭異,當其他國家都為了應付次貸亂局所引發的信用問題而焦頭爛額時,二○○七年危機爆發之初的前四個星期,中國的A股(只有中國人能持有)還上漲了百分之二十幾,即使中國最大借貸銀行中國銀行宣佈在美國次貸風暴中暴險達九十六億美元,而其他中國銀行也做了類似聲明,但中國股市依舊奇怪的大幅拉升。

其實整個中國股市都應該立刻反映次貸問題的嚴重性,為什麼?因為中國的經濟依然十分依賴出口,如果世界經濟因為次貸風暴而崩潰,中國對世界的出口將是第一個受害者,隨著危機後續發展,中國證券市場先前怪異的走堅表現終於修正,反映了這個明顯的危險。

我在二○○七年曾請教過歐洲央行的幾位資深專家,請他們列出中國有何選擇方案,能在通膨開始高到失去控制之際,把這頭經濟巨獸的衝力安全降下來,達到經濟學家所謂的「軟著陸」 ?「軟著陸」的目標是維持強勁和穩定的成長,不過要把成長抑制在足以避免經濟過熱和泡沫破裂的程度。

這些歐洲專家相信,中國可能採取四種作法:

1.計量干預(以行政力量指導金融體系,譬如由政府頒布命令,要求較多或較少的消費); 2.升息; 3.容許幣值走強;4以行政力量刺激經濟和金融外流和阻撓內流(決定採購哪些全球內銷產品,以及採購的額度。)

在這些歐洲人眼裡,上述選擇中只有一項能產生效果──容許他們的貨幣浮動而走強,他們指出一九七○年代的德國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經濟成長強勁,大量資金流入國內,後來證明唯一能夠安全放慢經濟成長速度的有效措施,是讓貨幣升值,以德國的例子來看,其他方法都不管用。歐洲官員已經在許多場合裡把這項經驗告訴過中國,他們也指出,貨幣大幅升值可能也是控制通膨的唯一有效辦法。

然而雖然目前人民幣已經升值若干,但是未來要大幅升值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美國和中國如今關係密切,共同面對棘手的貨幣情勢,中國各個省份顯然偏愛由投資(而非消費)所帶動的成長,這樣比較容易控制和上下其手揩油水,如果北京不再透過中央銀行干預匯率市場,人民幣一定會大幅升值,進口的外國商品在價格上也會享有較高競爭力。

然而如果容許人民幣進一步走強,中國那些欠缺效率和競爭力的國營企業將面臨崩潰風險,造成大規模失業(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GDP七分之一)。話又說回來,由於中國繼續以人為方式壓低人民幣匯率,加上美國的低儲蓄率和高額購油支出,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已經衝破GDP百分之五的大關,這種失衡現象對中國和美國都沒有好處。@

摘 自 《世界是彎的》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數字達人不會特別做什麼(4)
世界彎的看不到前方 (1)
世界彎的看不到前方 (2)
世界彎的看不到前方 (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