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強化救災體系 當前政府要務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16日電)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救災工作受到質疑,凸顯台灣雖有救災體系,但存在權責不清等缺失。面對氣候變遷對大自然的衝擊,強化和重整救災體系,減輕災害,已是當前要務。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颱風常造成傷害,過去象神、桃芝、納莉颱風如此,這次的莫拉克颱風也一樣。而在颱風行徑路線上,每年幾乎都有颱風侵襲,伴隨豪大雨的發生,往往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驚人雨量百年罕見,要以過去的防災、救災機制與累積經驗來因應,明顯不足。因此,思考強化防災作為,降低災害來臨對民眾生命財產的傷害,更顯重要。

要降低災損,防患未然的事前防災、減災作為,和風災發生後,中央或地方政府接獲災情通報,再指揮調度人力與設備搶救,一樣重要。

「救災是事後,事前的減災才是根本,且可以讓救災省很多力」,台灣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副教授何天河點出,包括建立民眾防災觀念、強化防災演練、檢討不當土地利用、山坡地濫墾濫伐、橋樑安全、整治河川、防洪機制等減災的重要性。

建立預警機制是減災重要一環。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中期建立「山坡安全系統」,使得目前因為土石流造成的傷亡率比1977年減少50%,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就以此為例指出,監控和預警系統機制的建立,能讓居住在容易發生土石流地區的民眾,可以提早獲得警告,減少傷亡損失。

台灣目前中央設有行政院災防會,相關防救災權責單位有內政部、國防部、消防署等,颱風來臨時成立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第一時間由相關部會代表進駐,統籌救災指揮。

但在地方層次,許多縣市未設立一級水利單位,仍由二級單位負責執行水患治理工作,且編制員額明顯不足,可看出地方對防災的輕忽。

台北縣長周錫瑋針對這次災害指出,救災機制早就應該啟動,由中央統一指揮,中央過去就是太尊重地方自治權限,以致於救災物資及人員不易整合。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直言,防災權責單位至少有6部4署,沒有整合會拖垮救災速度,他建議設立防災總署,平時研究減災、防災、救災,等災害發生即可發揮堅實的救災能量。

曾指揮納莉、桃芝颱風等重大災害救災的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陳錦煌指出,八掌溪事件後,台灣政府開始建立這套災害防救體系,累積了13次經驗。但他也認為,台灣政府要成立救災專責機構,讓專業人才不要流動,才不會每次防災都像從新手幹起一樣。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黃煌煇呼應,因應政府組織再造,應提升水利單位決策位階,建立治山防洪專責機構,讓權責分明。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面對罕見的天災可能成為常態,除學習與環境和平共存外,台灣政府與全民都有必要強化防災觀念與救災作為,減輕未來可能的災害,否則恐怕只會再讓台灣付出慘痛代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