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康:胡适的浅与深

庄永康

人气 15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5日讯】联合早报报道,从五四运动,忽然又想到胡适。这回的“想到”却并不完全出于偶然,因为胡适与五四以来许多文化人的“平反”工作,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便不断在进行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文学碑林”丛书,近年又重印了胡适早期文选《尝试集》。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留美学者胡适对南宋诗人陆游的一句话产生质疑,在民国五年(1916年)写下豪语。

胡适不再是“落水狗”了,这个转变可说相当大。中国“文学常识”小书甚至把胡适称为文学家,与郭沫若、毛泽东同列。书中介绍:“胡适(1891-1962)字适之,……五四初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影响很大。”

称颂的同时,该书也不忘一提,胡适“政治上曾先后依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以示警惕。“依附”两字,自然是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秋之笔”。按照这样的史笔,本人其实也正“依附”联合早报,得以领取薪水撰写这篇文章。

不过,大众读物如何评介胡适,倒不是本文关切所在。这里只想给大家提出一点道理,就是:不能公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无法充分地承受他所留下的正负面遗产。笼统作出褒贬,所得的结论往往是误导性的。适之先生本身也常说,整理国故、历史分析要做到客观,就必须“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胡适认为:“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但不先弄明白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决不配评判他们的是非。”

当然,“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种谈何容易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只有受过专门学术训练的人方能做得好。或许要像余英时教授1984年写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分三期登在《传记文学》上),才能算得上一篇权威论述。

凭一得之愚,我认为对待像胡适这么一个人物,应该同时认识到他的浅显之处和深邃之处,须要“深入浅出”地了解他。要是把浅显之作当思想指导,就未免有所不足;把深邃的见解错过了,那自然就是研究者的一大损失。

新加坡文教界去年围绕胡适的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展开大辩论,闹得烽火连天,实际上是相当冤枉的。事缘本地有位华文老师陈志锐,由于亲睹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又记起中学念过胡适26岁时写的这篇文章,于是提出了他的“新华文学改良刍议”,建议成立“新华文学馆”。动议惹来报上不少批评,近乎“围攻”。

我想,曾得模范奖的陈老师提出那样的建议,真诚是无须置疑的。为何被“围攻”?问题就出在《文学改良刍议》本来是一篇有欠成熟的“尝试”之作,编入学校课本其实也不能提高其权威性。

这篇有关“文学”改良的《刍议》,笔者在中学时代也曾念过,现在回过头来仔细一看,发现它确是文不对题的。里头所提的“八不主义”——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做套语滥调……,有哪点谈到文学?都是在谈如何提高语文水平!

把一篇讲“中学生如何作文”的文章,用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的“改良”指导,当然是很冤枉咯!一些专论文章也曾指出,胡适的整个“文学观”其实很单薄,比如谈文学而从来不讲艺术的层次,光靠“言之有物”、“有病呻吟”就是文学了吗?这是胡适失诸简单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认识一个人物,评价一个人物,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简陋在哪里,他的缺点在哪里。认识他的缺点,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评价,因为瑕不掩瑜。胡适对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哲学方面,留下了乃师杜威(John Dewey)的一套“思想的方法”。胡适没写过什么大型文艺作品或文艺评论,并不影响他的地位。

余英时在上述文章中分析:“胡适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国考证学的传统汇合了起来,这是他的思想能够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余文引述杜威大弟子胡克(Sidney Hook)的说法,即一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往往具备全面性、精严性、实际相关性和弹性。胡适在思想方法论的层次上便恰好同时具备了精严性和弹性。

当李泽厚和刘再复两位学人在海外谈到胡适时,也认为胡适的可贵就在于他并不事事深入,但在总的方面却能提供一种温和的、冷静的思考。比如他提出的“一点一滴的改良”,错过了便很可惜。旅美留学生王丹则认为,1930年代胡适以文人集团论政,影响政局,同时向社会表明立场,对民众进行启蒙,是值得借鉴的先例。王丹说,中国知识分子应及早拿出《我们关于时局的主张》。

香港专栏作家陶杰把胡适称为“中国理性之父”,绝非偶然。“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此语可说是针对中国人/华人的“假、大、空”而下的一帖良方。事实上,胡适那种“你可能对,我可能错”的治学态度,在今天的亚洲也并不多见。面对铺天盖地的攻讦与谩骂,有几个学人能够从容以对,仍用超然的胸襟来启迪你的思维?

中学生相信很少人能忘记胡适的一课《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这位“中国名人”因为觉得凡事不必太认真,请了医牛的王大夫权充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浅显、幽默,这是胡适,这也是胡适深邃的地方。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胡适专电陈诚 抓雷震千万不可 (2/27/2001)    
  • 【纪元特稿】上官天乙:有感于曾庆红、潘岳争抢“民主” 镜头 (2/22/2001)
  • 相关新闻
    【纪元特稿】上官天乙:有感于曾庆红、潘岳争抢“民主” 镜头
    胡适专电陈诚  抓雷震千万不可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