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登闻鼓”古今谈

鄢烈山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27日讯】 中国的父老乡亲都知道,自古以来平民百姓遇到咽不下的不公不平,情急无奈之下,可以采用两种不算犯上作乱的方式在体制内最后一搏:拦轿喊冤,击鼓鸣冤。这是戏曲和评书教给他们的生活常识,而戏文与说书脚本的编撰者并非凭空杜撰。 拦轿(官轿流行之前,拦的应是牛车、马车、马,如今的官轿则是轿车即小汽车)喊冤,由于对官员和喊冤人都不安全,从来是不提倡的,所以从前的官员出巡有衙役手执“肃静”、“回避”的牌子并鸣锣开道,如今则用警车开道。但是击鼓鸣冤自晋朝到明清,一直都是官方认可的下情上达方式之一,被列为朝廷定制,这便是设置“登闻鼓”。

关于登闻鼓的历史沿革,限于篇幅不能详谈,这里不妨抄录《辞源》上提纲挈领的概述:“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悬鼓于朝堂外,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其事起于晋,唐时(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并置登闻鼓。宋真宗景德四年置登闻鼓院,掌收臣民章奏。明以后置于通政院。”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上书皇帝的,中下级官员和老百姓有话要说怎么办? 历史的经验教训了以奉天承运自命的帝王们,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犹水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必须给臣民们表达意见和申诉不平的渠道,才能政通人和,江山永固,坐稳龙庭。设立登闻鼓,正是出于这种需要和目的。古代的登闻鼓院——通政院(明代的正式名称叫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别称“银台”),如果要找当代的余脉,大约相当于今日的信访办公室和新闻媒体。“信访办”的职能不也是将来自中下级官员和老百姓的谏言、陈情和申诉等录送所司(有关部门和机构)办理吗?而说“登闻鼓”即今之新闻媒体,绝非望见共有的“闻”字而牵强附会。 试想,古时候臣民请大官或有司衙门转陈书状,若没有这个登闻鼓击它一通,便极有可能被拒收或收起来后投诸灶门、茅厕;而登闻鼓当街那麽一敲,声播朝野,事情便有了一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暗箱操作,便多了一分公正处理的希望。现在,连许多穷乡僻壤的农民,遇到不公申诉无门,都知道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打电话,请求曝光,希望因此引起中央领导人注意而出面干预,这不是把《焦点访谈》当新式登闻鼓在敲吗?

当然,这样比拟不尽贴切。古代的登闻鼓院只在京城设置一处两处衙署,今日信访办公室由县政府到中央几大部门普遍建制,至于新闻媒介从县报县台到国家级单位更是多于过江之鲫。但是,这只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与时俱进的变化:总人口增多了,一省即相当于明代一国之众;物质技术进步了,有了无远不届的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人民不再是被役使的臣民而是当家做主的公民,他们的意见和权利理应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而古今“登闻鼓”的目的与作用即其“神韵”是一脉相承的:求通民情,稳定社会。

并无考证癖的我,之所以要在这里谈什么古今“登闻鼓”,实是有感于当下有些官员思想之僵化、作风之专横,连开明一点的封建帝王和官僚都不如。他们根本无视治下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动辄以“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帽子压人,企图堵住群众向上级反映问题和向新闻传媒求助的嘴巴,让他们对一切胡作非为逆来顺受。有些地方的官员邪门地制定了个什么“一票否决制”堵塞上访渠道,要求下级官员不分青红皂白“治理”上访。 于是,下级或派耳目重点监视群众,或出动警力强行追截上访者。北京一位朋友最近告诉我,他出差某省,竟见国道旁的墙壁刷上了“严禁上访闹事”之类的标语口号。百姓上访如此艰难,难怪新年一过,朱总理就来到了中办国办信访局调查了解情况,强调要确保信访渠道畅通。

对这样一些“忘记”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官员讲宪法和公民民主权利,肯定是对牛弹琴;与之讲点封建帝王与权臣都得耐着性子听登闻鼓之类典故,他们或许不会完全无动于衷?()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相关新闻
天网载六四鸣冤文章 成都闭门开审
台商向朱噷基鸣冤
台商上海“遭宰”打官司向朱噷基鸣冤
趁“两会”良机 河南两女上访鸣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