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汐止 .作埤内古道.磐石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37
标签:

上个月初,我与山友从平溪的菁桐走一坑古道越岭至汐止的四分尾山,在耳空龟山附近的鞍部遇见了两座神秘的石塔遗迹。后来才得知这是昔日用来运送煤炭的流笼遗迹。

在106县道还没完工以前,石碇五坑所出产的煤炭,透过流笼运过耳空龟山的鞍部,下抵汐止的作埤内,再利用轻便车沿着东山溪畔运煤至仁爱桥,再以卡车运送至汐止的台湾炼铁厂。

得知这样的讯息,心里就兴起探访作埤内古道的念头,想实地了解当年流笼所走的路线。

作埤内,位于汐止东山溪的上游,日据时代属于石硿子庄(今东山里)。“作埤”是指人工筑成的灌溉埤塘,这地方位于石硿子作埤以内更偏远的山区,所以称为“作埤内”。

三、四年前,我曾探访过作埤内古道,当时汐止的登山团体正在探勘这条已荒废已久的古道,路线还没打通,而我凭着一腔古道热肠,轻率前往,没走到多少古道,却溯了一大段溪谷,最后有惊无险的摸黑下山。

三、四年来,在汐止山岳人士的努力下,作埤内古道已经畅通,并且可与附近山区的几条古道,连成各种O形组合的登山路线。


叶厝(内曾路16之1号),作埤内古道唯一的民宅

今天的古道行程,与山友萧兄同行,探访作埤内古道,并连走附近的古道。我们从内曾路(作埤内产业道路)进入,抵达16之1号的叶厝,走“作埤内古道”至盘石岭,再走“磐石古道”至五八一峰,接“一坑古道”,抵达耳空龟山鞍部的石塔遗迹之后,再续走另一条古道回到作埤内的叶厝。

叶厝,是作埤内古道途中仅剩的一户人家。叶家世居于此,屋主叶富吉的曾祖父在日据时代担任保正,曾参与汐平古道保甲路的修建。汐止山界也是经由叶家长辈的口述,才认识作埤内及这条古道的历史。

叶厝隐于山区,并无道路可直接抵达,须从内曾路末段下坡转弯处旁的小径进入,路口的电线杆编号“五东山干55支46”。从小径进入,约10分钟路程,就可抵达叶厝。这段山路由于有住户进出,路况好,平缓好走,颇有古道的气氛。

叶厝平时无人,只有假日才有人回来整理环境及巡视菜园。叶厝附近的东山溪谷,因地处偏僻,平日难见游客,格外寂静,溪谷颇具幽意。我曾在夏日来访此地,不为了探寻古道,而是为了远离尘嚣,独自坐于溪石,徜徉于这片静谧的溪谷。


内曾路。远处转弯处即是通往叶厝的古道入口。

平缓好走的古道,通往叶厝。


叶氏家族废弃的石厝

在抵达叶厝之前,有一条左叉路,小径通过一片废弃的垦地,路旁可见不少紫花朵朵的大菁。步下旧石阶,走向溪谷,一间废弃的石厝就栖隐岸边草丛里。脱鞋涉水过溪,对岸又见一间石厝遗迹,颓圮残垣,满布苔藓,被草蕨攀附,荒芜于蔓草间。

三、四年前,就曾与这间古厝相遇,再次相逢,依旧触动心情。作埤内古道沿途不时可遇见石厝遗迹,而以溪畔这间古厝最为古雅。若仅想浅游古道山林,领略古道沧桑,则流连于叶厝附近的溪谷,只参观这间石厝遗迹,便可满足大半的古道情怀。

过石厝,又越过另一支流溪,上岸,穿过竹林,绕向上方。不久,遇叉路,左往石硿子,可接菁桐古道汐止段,右往磐石岭。今天计划走往磐石岭的O形路线,所以取右行。

自叉路起,古道沿着溪谷,走往上游方向,古道时而走于溪畔,时而绕离溪谷,沿途林色一片翠绿。溪谷因环境潮湿,路旁冷清草盛长。路径少人走,难免荒凉,野草侵古道,绿蕨映眼帘,还好路迹大致清晰可循。

古道几度越溪,溪水潺潺,古径幽幽,沿途遇见的石厝,都已湮没于青丛蔓草里,平添几许沧凉气氛。古道后段出现零星的柳杉林,添增几许优雅林色,是昔日造林的遗迹。由叶厝起算,约1小时路程,抵达磐石岭,出口就在磐石岭福兴宫(土地公庙)的斜对面的汐平公路旁。


东山溪上游。

作埤内古道。


古道走于森林里,几度越溪。

溪畔废弃的石厝,已被蔓草环抱。


磐石岭(汐平公路最高点),各路古道交会处

磐石岭,是汐平公路的最高点,也是汐止与平溪的交界处,多条古道在此交会。由汐止来的两条古道,一为菁桐古道汐止段(东山路),一为作埤内古道;前者走山腰,后者走溪谷,然后在磐石岭会合。

古道越过磐石岭之后,又分而为二,一往菁桐坑,为“菁桐古道”,一往平溪老街,称“石底古道”。这条由汐止出发,经石硿子,越磐石岭,通往平溪的古道,昔称“汐平古道”,是淡兰古道的支线。

汐平古道,现在俗称“菁桐古道”。然而查阅1904年的《台湾堡图》,当时汐平古道其实是通往平溪老街,而非菁桐坑。菁桐古道应是后来菁桐坑开采煤矿后才形成的,年代晚于石底古道,如今反而跃居主流,成为汐平古道的代表。

另外还有一条古道交会于磐石岭,就是我们今天要走的“磐石古道”。这条古道不是越岭路,而是循着棱线通往五八一峰,途中有叉路可爬往薯榔尖;抵达五八一峰,可续爬往石底观音山或耳空龟山,不像古道路线,反而较像是为了登山目的而开辟的山径。

磐石古道通往五八一峰,约一小时路程,棱线起伏不大,路迹及路况大致良好,仅一小路段芒草较多,部分路段稍为陡峭,须拉绳攀爬上下。沿途也有零星的杉林,这条山径也可能是昔日为造林巡林而辟建的山径。


作埤内古道出口-磐石岭,与汐平公路交会。

磐石古道,循棱通往五八一峰。


磐石古道途中鞍部附近的石厝遗迹

磐石古道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地方,是途中一处鞍部,有一明显人工开凿过的遣迹。似曾有一条横向的古道由此越岭而过,连系作埤内与平溪一坑。

前辈山友东山人熟悉这一带的山区,曾由这处鞍部残存的路径,往一坑的方向探索,在不远的山腰隐密处,发现了两间荒废的古厝,因此推断这是一条荒废的古道,可能就是昔日一坑通往作埤内的越岭旧路。

我们来到这处鞍部时,发现往一坑的旧山径几乎已湮灭于草丛中。若非前辈提及有石厝遗迹藏匿于此间,谁有心情闯入这荒湮草丛呢?山友萧郎先行,穿越林间草丛,找寻路迹,探寻十分钟,终于找到这两间石厝。一间几已被树草密掩,另一间屋形较明显,石砌的门楣伫立于草间。屋主早已迁离,石厝被遗弃,古道完全荒废。

返回鞍部,续行,抵达五八一峰,接上了上次走过的一坑古道路线。取右行,走往耳空龟山,约25分钟,抵达双石塔遗迹处。在这里休息用餐,然后从石塔下方的鞍部叉路,走往作埤内叶厝。往叶厝的山径,沿途有竹林、姑婆、残垣、驳坎等拓垦遗迹,明显也是一条古道。途中遇见的两间石厝,一如今天所遇见的石厝,都已成废墟,残垣沦成为草蕨荒域。

约50分钟,抵达叶厝。最末一小段走于溪谷,路迹较不明显,原可踏溪石溯溪而下,无奈溪水丰沛,只得在岸边摸索找路下溯,才返抵叶厝。叶厝后方有一片空地,已辟为菜园。昔日的流笼脚,或运煤的轻便车,可能就设在叶厝及后方这片空地。现场已无任何遗迹,叶厝今日又无人,无法求证这样的揣测是否属实。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废弃后的运煤流笼、轻便车道等设施及建材,大概都已被附近居民废物利用,移作它用。相较之下,矗立于耳空龟山附近鞍部的双座石塔,因位置偏僻,隐于山林,遗迹反而保存完整,见证了这片山区曾有过的采矿历史。

循原路返回内曾路的入口。回程,短暂停留于内曾路的福德宫,参观一下作埤内这座创建于大正5年(1916)的内埤内土地公庙,结束了今天的古道探访行程。


磐石古道鞍部处,寻找石厝遗迹。

从石塔遗迹走往作埤内叶厝。


往叶厝途中的石厝遗迹。

回首来时路。远眺磐石古道的棱线。

旅记日期:2009.01.10 (写于2009.01.22)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磐石古道途中鞍部附近的石厝遗迹


今日行程的起点-内曾路“五东山干55支46”电线杆旁的入口。


东山溪畔废弃的石厝。


废弃石厝及其旁的东山溪。


作埤内古道,通往磐石岭。


磐石岭古道,循棱通往五八一峰。


从磐石古道棱上俯瞰磐石岭福兴宫及汐平公路。


磐石古道,走于起伏不大的棱线。


一小路段芒草高长。


在鞍部附近的山坡找到石厝遗迹。


抵达五八一峰,续循棱前往石塔遗迹。


耳空龟山附近鞍部的石塔遗迹(运送煤炭的流笼设施)。


从石塔附近走古道往作埤内的叶厝。


作埤内福德宫(大正五年,1916年)。

相关新闻
基隆市.松山、八堵、基隆火车站
台北平溪.菁桐小镇
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上)
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