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死?什么叫做活着?

生是开始,死是结束。但老──又该如何面对活着的酸、甜、苦、辣?

骆绅(台湾银发族协会副秘书长)

人气 209

99重阳前夕,《今周刊》特别制作了一个专题,醒目的标题,写着“500万老人潮来袭!台湾陷入人口负债时代,你该怎么办?”

记者在文中说:“现在台湾有248万名老人,但是15年后,老人将倍增为475万人,占总人口的20.3%,相当于每5个人,就有1位老人!对整个社会与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快速增加的老人潮,像海啸一般袭来,但是不论政府或个人,似乎都还未做好准备。”

请问海啸来的时候,除了逃命,还能做什么准备? 3个多月前的9月14日,国民党籍立委杨丽环在立法院召开公听会,探讨当末期病人生命将告终时,能否由亲属同意,撤除所有维生器具,让病人有品质、有尊严的离开人世。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我们所应该做好的准备?如果是的话,那也满悲哀的。

这也让我想起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曾经接受《天下杂志》林幸妃小姐访问时提到:“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要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柯文哲说:“老师都教我们以救人为天职,但没教我们遇到不能救的病人该怎么办?因为心脏不好可以装循环辅助器,肺脏不好可以装呼吸器,……即使是垂死的病人也可以撑很久,死不了”。问题是,“死亡是什么?怎样才算活着?”这是他最近几年最常思考的问题:医生还是医死?什么时候该关掉叶克膜,让病人走?台湾医学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这门生死学教育课。

对“生死学”有兴趣的朋友,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政大新闻系汪琪老师所写的一篇文章〈医祭〉(上网打关键字就行了),或许能给有高龄父母的朋友参考。

汪老师的文章有些段落让人看了惊心动魄:

……母亲走后,她和我的煎熬都告一段落。这里我必须要说的是,生、老、病、死原为人生所必经,但贵为“现代人”,医疗延续了生命,却也拖延了死亡,从而拖延了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与折磨。

……抽痰会让病人比较舒服;而一根管子在喉咙里不断的扭动、插入、拔出的滋味是什么?健康的我们,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们的喉管每一小时这样的进进出出吗?

汪老师最后说:“由延长病人的痛苦转而帮助他们得到更平静的结束。或许有一天,让所有医科学生也体会插管的感受,这或许会是医学训练的第一步。”这话真是说到每个病患家属的心坎里头呢。

而网路上另有一位穆景南女士以〈转不息的爱:正视生命的最后一堂课〉为题,所写追悼他父亲的文章也很值得一读。

穆女士显然是一位现代“孝女”,她一直陪伴到父亲往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看着父亲渐渐脱离红尘世界,有许多饮食习惯好恶的改变,事后想起来,终于明了那是人生走向终点的征兆。

穆女士说:“在老人家走后,才知道亲子的爱之深,缘之重。才知道人生一世,受惠良多,亲恩深重……。”

也许在岁末年终,读者们有兴趣借着我介绍的几篇文章,深刻阅读体会一下人生的真谛。假如你是银发族,当更珍惜自己的健康身体与无忧岁月;如果你是年轻朋友,那么除了珍惜自己的人生之外,也不妨想想,如何搀扶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无病无痛的走完一生。◇

相关新闻
主妇好帮手 厨房剪刀处理9类食材超俐落
为什么有些人不喝酒也会醉? 专家解析原因
安宁病房护士经验谈:临终者最惊人的3件事
咖喱饭酱汁该放左边或右边? 日本网友投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