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背后的真相:华尔街的谎言(4)

约翰.塔伯特(JOHN R. TALBOTT)

人气 1
标签:

╣谎言16╠

需要用纳税人的钱对问题公司进行纾困。

迄今为止,政府拯救每一家公司所用的资金都含有纳税人的钱。要不是有政府对总值290亿美元不良资产作担保,J. P.摩根绝不会去收购贝尔斯登。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接管时,政府对特别股的发行注资了2,000亿美元(现已是4,000亿美元),但是纳税人最终得付出的总成本将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

在政府出资拯救前,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本身都已处在破产边缘,美林其后则被美国银行接管。这些投资银行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过度仰赖短期的隔夜附买回交易市场以支应他们的营运资金。

一旦这些投资银行的资产品质下滑,他们在进行所需的短期隔夜附买回贷款时,便出现担保不足的问题,以致于无法获得他们维持正常营运所需的资金。

政府开始插手,让这些公司重新以银行的定位出发,并得以进入联准会的折扣窗口,而我们的政府又注资一百亿美元资产给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收到了价值60亿美元的政府投资。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刚刚在二○○九年第一季收到政府大约170亿美元的注资援助,现在又开口寻求更大数目的金援。

假如我告诉你,这些纳税人的钱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被用在这些投资上,你可能会认为我疯了。细属每个案例,政府涉入对这些公司展开纾困行动的时间点,都发生在该公司的债权人和债券投资人就其投资的部分尚未出现损失前。

股票投资人在这些公司的投资上亏惨了,但是债券投资人却毫发无损,一毛钱也没有损失。

那些投资这些公司的债券投资人,已经享受了几十年的利息收益,自当共同承担破产危机,结果他们在公司真的走向破产之际,却能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实在太没道理了。

而纳税人与这些公司的经营向来毫无瓜葛,也从未投资过这些公司的债券或股票,却要求他们涉入,以便让这些债券投资人在一败涂地之后全身而退,也是毫无道理的。

数字还真的相当惊人。只要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投资人承担他们15%的投资损失,以最初的救援方案而言,根本就无须动用到纳税人的钱。

在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案例中,债券投资人被要求承担75%的资产减损,但是在其债权中占有51%比重的Cerberus却仅被要求承担35%的资产减损。我会在后面章节中谈到这个交易的更多细节,因为这种架构实在没什么道理。

前面提过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所有企业,包括银行,过度使用负债杠杆。好消息是,从实证角度而言,可以有许多债券投资人共同分担投资损失。

如果银行的负债杠杆比率是20:1,损失了百分之百的净资产,但由于它的债务中,仍有95%是以存款和债券投资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还可以拿来折抵亏损,如果有必要的话。

银行只不过在坏账上损失5%的资产,并不代表他们需要纳税人伸出援手。没有人希望存户的钱减损,因此,如果竟然容许债权人和债券投资人与此脱钩,毫无道理可言。

另外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是,任何对于产业进行大规模重整所给予的金援,都落入管理阶层的口袋里。

华尔街,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执行高层,过去四、五年所拿的薪酬和红利,总值超过5,000亿美元。

在这些管理者把公司经营到这步田地之后,凭什么还可以拿到如此丰厚的奖金,而且还指望纳税人来帮他们把不够的数补足?

情况甚至还要更糟。许多公司,甚至在收到了纾困计划中纳税人的血汗钱之后,还继续支付大笔奖金给他们的执行高层。他们很厉害地将执行高层的薪资砍到象征性的一块钱,但是在授予股票选择权和限制性股票上却毫无上限。

某些执行长曾经说过,他们不会拿二○○九年的奖金,但是他们肯定不会返还任何股票选择权和限制性股票,而且他们所谓的现金红利限制仅及于他们本人,并未包含银行里成千的管理阶层。

有些已收到政府纾困金的金融公司表示,他们二○○八年的奖金总额要比二○○七年减少50%,但这意味着纳税人数千亿美元的钱财,都要被用来支付奖金给那些在今年做出让自己公司破产之决策的管理阶层。这简直太离谱了。@(待续)

摘编自 《华尔街的86个谎言:避免投资再次失利,经济继续崩坏,你必须认清金融海啸背后的真相》脸谱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外电:中国经济--投资泡沫上的海市蜃楼?
华尔街高管红利上升17% 年度奖金200亿
华尔街金融高管年度奖金200亿
华尔街日报:欧洲债务危机传染风险 仍未完全解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