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引人入胜的3D技术

人气 19
标签:


《阿凡达》掀起了一股3D电影的热潮,不少电影公司看准3D电影商机,纷纷投入3D的特效中。到底3D技术是什么?又为什么戴上立体眼镜后,电影画面马上栩栩如生呢?

文 ◎ Daniel

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3D技术运用在各种后制特效,让电影创造出不可思议的视觉和空间经验。



在去年十二月《阿凡达》在东京的首映会上,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妻子苏西(Suzy)带起3D眼镜,以推销《阿凡达》。(Getty Images)

去年十二月月上映的电影《阿凡达》,斥资五亿美元打造,成为影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影片。为什么成本会这么昂贵?原因便在于《阿凡达》使用了许多非常高阶的电影后制技术,来构成许多前所未见的画面,实现许多引人入胜的场景。它除了是一部全3D的立体电影,里头百分之九十也都是拟真的3D动画合成特效。

立体电影成像原理

不同于一般的平面电影,《阿凡达》是一部立体电影。进入立体电影院,观众若没有戴上“偏光眼镜”(polarized
glasses),会发现画面有重影的现象。一旦观众戴上“偏光眼镜”,就会立刻发现电影里面的角色,活生生地突出屏幕,显得非常有立体感,好像伸手即可触摸到一样。个中奥秘就在那副“偏光眼镜”。


《阿凡达》是一部立体电影。观赏《阿凡达》一定少不了“偏光眼镜”。(Getty Images)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一个物体,之所以会有立体感,在于“双眼视差”(binocular
vision)。当我们试着左右眼轮流开阖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们左右眼看到的物体的位置会稍微有点偏移,这就是“双眼视差”造成的层次效果。愈靠近眼睛的物体,偏移的程度愈大,反之,离我们较远的物体,偏移程度较小;对比之下,我们的视觉认知会觉得愈靠近眼睛的物体愈有立体感。立体电影就是利用这种“双眼视差”的原理,透过偏光镜片,让两只眼睛只能分别看到设计好的不同影像(左眼看到左眼影像,右眼看到右眼影像)。当观众戴上“偏光眼镜”,两眼合在一起看时,便能看到夸张的立体影像。

由此可知,要拍摄一部立体电影,至少需要两台摄影机(一台拍摄给左眼看的影像,一台拍摄给右眼看的影像)。而《阿凡达》使用的是更进阶的Fusion Camera-3D
System设备,那是一套总共有十六台数位摄影机构成的3D拍摄系统。

动态撷取

《阿凡达》另一个精彩的特效,是栩栩如生的纳美人。纳美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种,也不是化妆的人去演的。纳美人实际上是藉由动态撷取(Motion
Capture)技术,将人的动作记录下来,再套用到电脑里面和3D虚拟角色结合之后的动画产物。电影《魔戒》里的史密戈也是利用相同的技术制作的。

被撷取动作的演员,身体关节处会贴着一颗一颗的小反光球。动态撷取的原理,便是透过不同角度的红外线摄影机,去追踪和记录这些小反光球移动的每一毫、每一吋,然后在电脑里面还原成3D空间座标。这些3D座标资讯,再套用到不同的3D虚拟角色身上相同的身体关节处,无论它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可以重现相同的动作。若追踪的小反光球愈多,则记录的动作可以愈细腻、愈像真人在动作一样。

视觉创意

《阿凡达》迷人的地方,除了背后拥有高级的后制设备和技术之外,充满创意的场景、瑰丽魔幻的视觉风格,让人仿佛置身另外空间,这也是引人入胜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光有技术还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制作。高阶的技术,还需要搭配高阶的创意,以及对于每一个画面细节的要求,才能发挥技术迷人的功效。

《阿凡达》让我们看到每个3D虚拟角色的动作、3D物体的材质、以及细节处理上如何做到如栩如生、淋漓尽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