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从压垮澳洲最大建筑商的中国劣质产品说起

刘晓

人气 3

【大纪元2012年05月20日讯】5月16日,澳洲最大建筑公司之一的St .Hilliers Construction正式宣布破产,直接后果包括维省16个和纽省12个公共建筑项目的进展受到威胁,面临烂尾或拍卖,以及其遍布全澳的数百名建筑工人面临失业。

据当地媒体报导,导致该公司破产的最终原因是该公司为维省一处新建监狱从中国订购的、新近运到的上百张门窗被弄错了尺寸。据悉,订购的囚室门的长宽都有15-20毫米的误差,而实际误差最多只能在1毫米的范围内。除此之外,“玻璃的尺寸也全部是错的。他们只量了窗框外围的尺寸, 但没有量内框尺寸”。由于订购的产品无法使用,需要重新购买,致使成本上升,现金周转遇到问题。

也许,在中国人看来,相差1毫米与15毫米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也无关大局,澳洲人是在小题大做。可是,正是因为这15毫米到20毫米的误差,门窗才根本无法安装。受到损失的不仅是澳洲的厂商,也有中国的供货商。毕竟对于中国供货商而言,失掉信誉是最为要命的事情。

不仅想起了类似的两件事。曾经在德国听德国人讨论这样的问题,为何在中国生产的奥迪轿车与在德国生产的一直有着说不清楚的差异?换言之,在德国生产的奥迪车的质量要好于在中国生产的,而事实上,无论是设计、零件、组装程序、生产手册等都是一样的。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些中国人,有的人一语中的:是人的差异啊。细想想,也许还真的有道理。

德国人做事的认真劲举世公认,因此德国产品质量才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而中国人得到的更多评价是勤奋,但在做事的精细、认真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拿生产轿车来说,德国和中国工人对于生产手册规定的遵循的认真程度未必是一样的。打个比方,假如生产手册上说,一个零件要打磨100次,德国工人一定会认真地执行,而中国工人因为无聊很可能打磨80次就打住,而这20次的差距反映在产品上就是质量上的差异。

还听一个德国朋友讲过在中国和德国配眼镜的经历。他曾经去中国留学,因为觉得德国眼镜片太贵,所以打算在中国配一副。他去了北京很大的一家眼镜店,配镜的过程尽管还算专业,但他发现离德国的还差的很远。在德国,通常配眼镜,医师要检查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而在中国,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好。在配的眼镜拿回后,他觉得有一个镜片不舒服,查询之后发现,配镜数据与其在德国眼镜店中的有2毫米的误差。他只好将就到回德国再重新配镜。

以我个人、亲人、朋友的亲身经历以及媒体中中国人的反应看,对于中国产品质量质疑者众,倾向于购买外国产品、特别是德国产品者多。一个朋友就曾告诉我,他们家的家用电器全部是德国货,而另一个朋友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就吃德国的奶粉。此外,几乎每一个朋友家中都多多少少有几件外国货。或许,这是中国人被吓怕后无奈的选择。

身为中国人,不由得莫名地感到悲哀。当你在自己的国家,吃不到放心的食品,买不到放心的用具,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不到纯净的空气,而且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人相信的时候,你唯一的感觉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出了问题。表面质量上的差距,不仅仅折射的是人对工作的态度差异,更折射的是人心已然缺乏了道德上的准绳。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德行,商界也不例外。对于中国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商人而言,只有重视德行,重视“义”而非“利”,才不会偷工减料,才会保证质量,才会赢得人心,才可以使品牌屹立不倒。而他们亦将这样的理念灌输给自己的伙计。比如诚信老店“张小泉”三百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始终秉承“良钢精作”的祖训,而且童叟无欺。据说“张小泉”剪刀不仅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而且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三百年都保持着这样的质量,怎不让人叹服?

试问,如今中国大陆有多少企业可以站出来说自己的产品质量经受得住任何的检验呢?或许,在我们谈论质量之前,还是要探讨如何恢复传统道德。找到了根儿,问题自然就会解决,也不必因为质量问题而在国际上出丑了。

相关新闻
李正宽:中共末日疯狂 诬蔑法轮功加剧
王友群:1—4月被审判的十个中共亿元贪官
【名家专栏】惠誉再次下调中国金融评级
叶晓:中共深陷财政危机 开启贫富双杀模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