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专访纽约华策会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

投身社服40年 伍宝玲感恩如初

人气: 6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

【大纪元2013年01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唐人街知道伍宝玲的人很多,老侨民们对这位身材娇小的华策会人瑞中心主任最一致的评价就是“她有难得的毅力”,伍宝玲自己也这样告诉记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最主要我们要有一颗自信心、进取心、鼓励心,最终我们就能达成梦想。”

谈吐幽默风趣、充满活力的伍宝玲,46年前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为了生存起早贪黑的打工,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每周做足六天,三个星期下来拿到第一笔总共21美元的支票。如今她成为社会服务界的翘楚,获得纽约州杰出妇女等多项褒奖,至今还活力十足的为华埠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新移民都有一个同样的困难:文化隔膜,言语不同,同时无论你的教育背景如何好,都要接受挑战。知识分子一样车衣服做餐馆,怎么样适应?我认为世上无难事,就靠你怎么样解决。”

“人说只要有恒心,铁杵都能磨成针。”伍宝玲笑眯眯的说,现在她感觉就像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游上了岸,过去几十年的人生里,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和痛苦不堪的生活,也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一路艰辛的走过来,体悟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让她充满了感恩的心,希望她的移民经历能对后来者有所借鉴和鼓励,“最终达成人生的梦想”。

●书香世家 走难香港调景岭

伍宝玲出生于书香世家,当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家逃难到湖南,她在湖南出生,到了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她随父母回到广州,1949年大陆沦陷中共统治,一家人又被逼走难,经海南岛到澳门,来到香港。当时从大陆逃难到香港的难民数以百万计。

“很多人都这样(逃难),当时香港是一个很荒凉的农村、只有田地,我们去到调景岭,深山野岭中常听到莫名的声音,宛如鬼影幢幢……”伍宝玲回忆,她的童年生活是在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不停逃难中度过,但幸运的是,她的父母非常关心子女教育。

●父亲亦师亦友 教育至上

“当时我父亲说,饭可以不吃,但书一定要读,如果你想将来有个理想的生活,和为了下一代,更要有一颗进取心,善于从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因此让孩子们专心研读中文,就这样,她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

伍宝玲的祖父曾跟从孙中山做秘书,父亲也是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总与孩子们讲四维八德,对他们六个兄弟姐妹的做人、学业和事业都管教得很严格,但又非常疼惜儿女,尤其善待仅能在婚前照顾的女儿。伍宝玲庆幸自己“投对胎了”。

“有时我们在学业上或者交友遭到什么困难,他会很耐心给我们说,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要从危机中学习生机和转机,他教我们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所以我父亲非常有坚强的作风。他刚柔兼施,我们做的不好时也会受惩罚。如果你读书读的不好,只能吃白饭,不许吃菜。如果做的好,他再穷也给你奖励,奖罚分明。”伍宝玲说,父亲就像良师益友,母亲则是慈母,亲子关系非常好。

●香港暴动 再舍安定远走美国

伍宝玲在香港的珠海大学读社教系,毕业后不久结婚,之后为了能拿到公立学校的待遇,她又回去读柏立基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一边读书一边教书,1967年师训班毕业拿到甲级教师证,薪资高又能照顾家庭。然而,正当生活步入正轨时,风云突变。

1967年香港的亲共爪牙在大陆文革的背景下,也展开对抗港英政府的暴动(五月风暴),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来的暗杀、炸弹放置和枪战。“所以我们决定移民,皇天不负有心人,从来没试过这么顺利,我们5月申请,几个月就获得批准,1967年11月感恩节来到美国。”伍宝玲说,虽然不舍安定的生活,但为了下一代,还是放弃了所有,下决心到美国东山再起。

●知识分子进车衣厂 从零开始

“卖掉婚后所买的房屋,刚够飞机票,还要问亲戚借钱租屋,牺牲很大,生活全部180度改变。”伍宝玲说,最大的难处是英文程度不够,又没有美国的文凭,想做回自己那一行都不行,而且她当时怀着第三个孩子,为了挣钱养家就去了制衣厂打工。

“到了制衣厂头三个星期,我一听到衣车响就害怕,看到一大堆布料、碎料更是晕头转向,哪片是袖子哪片是衣领﹖好不容易学会操作衣车﹐车完袖子后还要把袖子车上去,慢慢的成件衣服﹐当时做足一周六天,每早8点之前放下小孩给家婆,做到晚上8点,每天超过12个小时,到三周后人家出粮给我,第一张支票总共21元。”伍宝玲说她至今还保存着那张支票的银行回单。

要改变命运就要读书。等女儿出世后,伍宝玲就花时间到NYU(纽约大学)去学英文,“将车衣赚到的钱交学费。”她回忆说,正巧下东城有一个社会服务中心请社工,看到报纸后她就尝试着申请。

●接受挑战 开启社工生涯

在该社服中心工作的一名华人正好是华策会董事,就介绍她到刚组建的华策会工作,从此开启了伍宝玲40多年社会服务工作的生涯。

回忆起当时面试的情节,伍宝玲至今印象深刻:“1969年1月27日,我到华策会见工,当时的老板是亚伦柯恩(Allen Cohen),我虽然学了一些英语,还从未与老外进行过长时间的英文对话,但是想到父亲说过不要怕挑战,我一下子和他说了6、7个小时的英文,他问我为何有兴趣做社工?我就自信自己能达到水准,因为我一定会接受挑战,学的很快。”

柯恩后来告诉她,他就看中她这一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肯学习,因此给她充分的锻练机会。“由始至终我一直在接受挑战,有什么不懂就去查字典,我喜欢找人谈,说不出的用身体语言体现了,结果老板给我机会代表华策会去社区演讲、争取经费,虽然我英文不好,但是演讲后黄黑蓝白(各色人种)都热烈鼓掌,原来大家都听得懂我说的,这更给我信心,我就更努力了。”

●天有不测风云 良人骤逝

为了还债,也为了赚学费拿美国的文凭,伍宝玲身兼多职:上午在衣厂打工﹐下午和晚上在华策会上班,周六去读英文,周日又去教中文。她与先生俩人约好,让先生读书,等他拿到博士学位,再轮到伍宝玲攻读学位。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伍宝玲的先生1972年硕士毕业、74年刚拿到执照就检查出后期肝癌,三个月后离世。当下伍宝玲如晴天霹雳,眼看就快要苦尽甘来,一下子要独自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该如何支撑这个飘摇在风雨里的家庭?

●善良相伴 老板雪中送炭婆婆倾力支持

幸运的是,老板柯恩像个慈祥的长辈给予关照,对于全家陷入困境时得到的帮助与雪中送炭的温暖,伍宝玲至今记忆犹新。

“柯恩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犹太人,他说你不要放弃工作,你去照顾你先生和子女,我照样给你薪水,就当你还上班。”伍宝玲的先生需要血液输血,伍家没有钱买血液,柯恩又呼吁大家踊跃献血。

先生离世后,伍宝玲沉浸在悲伤中,整天以泪洗面,坚强的婆婆要她振作起来:“你不能这样,你应该把全副精神放在工作和读书上,我知道你很喜欢读书,你一来到就拚命赚钱,本以为让丈夫读完书你去读……现在你回去读书,我一定支持你!”

伍宝玲感触良多地表示,波涛汹涌中幸有华策会的支持,和婆婆对家庭的鼎立照顾,一路走来,一路艰辛,但是一路都有善良人的帮助。

●苦读双硕士 感恩图报留任社工

9个月后伍宝玲看到报纸上一条消息,说长岛大学提供教育硕士的奖学金,伍宝玲申请后获得了全奖学金,虽然只给一年,也算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一年后她找院长商量能否承认她在香港获得的部分教育学分,学校了解她的家境后,看她成绩很好,就承认她很多学分,她只读了一年半就毕业,当时是1977年。

尽管伍宝玲可以教书了,但她觉得自己应该感恩,思前想后仍决定留任社工:“我想,如果我教书那是为我自己的将来,因为老师有退休金,而策划会什么都没有,我三番五次想:不能这么做,我得永远在策划会感恩。”决定永远投身社工界之后,伍宝玲又申请到大学攻读社工行政的硕士学位。

但是大学只接受全日制学生,不能兼职,她又向院长解释单亲母亲的困难,最后校方特别开放给她半工读,但让她用三年而不是两年获学位,这样她又拿到第二个硕士学位。

●当选纽约首位女性学区委员 众望所归

1979年中美建交,很多人申请家人从大陆来美,但是很多子弟抵达后不懂怎么选择学校,无法和学校沟通。“1980年我还在读行政硕士,华埠所属的第二学区要选学区委员,当时一班社区领袖就说,我们很需要一个读教育系的人,了解华人学童的需要,能够出来选举做学区委员,并请新闻界发布新闻。”当时就有人打电话给伍宝玲,说大家一致推她出来。

伍宝玲吓得直摆手,她当时在华策会工作,又要读书,又去教书,又带孩子,婆婆又生病,正是自顾不暇之际,哪敢再揽活。中华公所前任主席李文彬询问推辞的原因,“我刚解释完,他问:你读书为了什么,我说为了社区,他说那现在社区需要你,你不为社区?”伍宝玲摸摸头,回家与家婆商量,获得婆婆和父母的大力支持。1982年4月,伍宝玲成为纽约市首位女性学区委员,很快又当选为第二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主席。

●为社区力争好学校 促成华人空前团结

当时第二学区管辖的中、小学共有30间﹐辖区包括华埠、下东城、下城、中城及上东城。民选产生的社区学区董事会 (Community School Boards)委员虽然是百分百的义工﹐但却非常重要﹐其职能包括议决预算分配、甄选学区学监、校长遴聘考核、学校建设问题、课程及教育政策等地方教育重要事务﹐相当于地方学区之教育行政决策机构﹐权利很大。

此后每三年一次的学区委员选举伍宝玲都是高票当选,她非常努力的为这个学区争取经费,“我很勤快,哪里开会我都去。”这一做就是18年,令伍宝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当时第二学区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而犹太人、吕宋(西班牙裔)和非裔则分别占20%多,学区重划中差点把华埠的好学校给划走。
[[3]]
[[4]]
“当地图递给我的时候,我睁大眼睛看他怎么划分,一看将我们最好的学校划给别的学区!”伍宝玲当晚打遍所有电话给华埠的校长们、家长会(PTA)的召集人参加次日的公听会,同时要求学监给她18辆巴士,她要组织华人去示威。

学监当即当众奚落她:“你晒气(白费劲),中国人从来都是不会出声抗议的,给你两辆巴士都坐不满,你要18辆?!”回来后她在社区开大会、奋力宣传其中的厉害关系,结果华人空前团结,不止18辆巴士坐满,当天刮大风下大雪的天气下,很多华人顾不上吃饭,坐地铁、开私家车,过千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公听会,当天登记发言的达到两百人﹐公听会里外全是华人,终于“打了一次胜仗,学区不再重划,好学校放回给我们。”

●坚韧不拔 走向成功

此外伍宝玲为学校争取校舍,鼓励挑选华人担任校长,参加课程委员会,主持电视及电台教育热线﹐解答教育政策及学童学习问题﹐争取特殊教育经费﹐帮助有需要之学童﹐为社区不辞劳苦,“做学区委员要有奉献精神﹐但凡有会都去参加,为我们中国人拿多些福利。”每周在热线服务电话和广播电台中呼吁大家开会,帮助低收入的新移民填表申请免费早午餐,直到大家知道怎么去做为止。

“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填表申请免费早午餐﹐因为你要填表看收入﹐可是这就成为他们拿不到Chapter 1补助的原因。”伍宝玲说﹐Chapter 1是联邦政府第一项教育经费﹐是专门为低收入学童争取补习和辅导的经费﹐教育局依条例按照数据发给福利﹐伍宝玲向华人解释清楚填表申请免费午餐的重要性,又向教育局要求从新给机会填表﹐终于为华埠争取到数百万元的经费﹐而且年年拿回﹐因为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了。

很多人问伍宝玲:“九个学区委员,你一个声音是否有挫折感?”她却充满自信说:“我从不觉得被冷落,因为我让他们八个都和我一个声音!办法很简单,就是讲原则,讲理由,由不行谈到行,这样他们都支持我了。”不止九个学区委员,伍宝玲做到教师工会主席、校长工会主席、清洁工会都对她尊敬有加。

1999年6月30日,伍宝玲为了将全部精力用于争取人瑞中心迁入新会址,不再担任学区委员一职。为了华埠人瑞中心1万9千多平方尺的会所,她从1993年起领导数百名华裔老人与新会址(原纽约市警察总局所在地)的大楼管理委员会争取,请愿游行喊出“万众一心为耆老,马到功成迁新址”的口号,坚持了12年,到2005年终于成功说服了格兰街168号大楼的业主认识到开办该人瑞中心的重要性,搬入了这栋位于华埠中心区的纽约地标名楼中,令她广为人知。
[[6]]
[[7]]
[[5]]
工作中伍宝玲结识了政府各界人物,纽约州众议长的成功连任仪式邀请她出席,还被特邀亲历过前总统克林顿的就职典礼,与纽约市历届市长也有过不少的交涉,她所掌管的人瑞中心在政府的资助下,这些年来服务了成千上万的老人。许多参选人竞选时都会到此拜票。

“学到很多东西。”伍宝玲乐天开朗的笑说,业余时间她喜欢阅读各色政治人物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演讲,从中学习如何面对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1月9日州长库默在州府奥尔巴尼发表州情咨文,伍宝玲除了出席听讲,还将380多页的咨文书买来,仔细研读州长2013年的纲领政策。

“做社会服务的一定要对各项政策了如指掌,才能更好的为民众争取福利。”伍宝玲说。

●乐见华人参政

伍宝玲说﹐她本来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但是为了社区需要站出来竞选(学区委员)﹐逐渐的认识到“在美国﹐政治是一切事务的基础﹐不直接参与就没有话语权﹐有Voice(声音)就有Power(力量)﹐但是光喊也不行﹐要行使好表达权﹐就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令人信服。”

伍宝玲说﹐华人不能把自己圈在小圈子内、自扫门前雪﹐赚钱固然重要﹐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华人地位﹐需要走入主流社会﹐就要真真正正的参与主流的事务﹐参与主流社会的群体生活。

在社区服务数十年﹐伍宝玲说令她高兴的是﹐现在社区里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参与社区事务﹐参加投票竞选参政的人数也明显增加。“以前老外说亚裔自私﹐受教育程度高﹐做善事排最尾﹐拼命解决自身问题﹐不会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但现在很多成功的华裔人士都乐于参与有益社区的活动﹐捐款做善事。”

●学海无涯 “名牌在你脑子中”

社工一向被认为是“工作辛苦但赚钱不多”的行业,作为非牟利机构,基本就是靠筹款,没有退休金,每当市府财政困窘时,首要裁减福利中心人员,加上工作内容繁杂,社工人员往往要身兼多职“打杂工”,除了处理庞大的个案问题外,还得抽出时间处理公关事务、评鉴、核销、会计、筹款、中英文翻译等等。事件未得解决前,常常碰一鼻子灰,变成精神、薪水都“吃力不讨好”。

经历几十年社工磨砺的伍宝玲说:“我这份工整天被人骂,吃力不讨好,别人骂我,我就说‘多谢老师、多谢老师!’我叫他老师,当你明白这个西瓜皮原来是因为自己的缺点引起的,那以后就可以避免。我总是说,人从哪里学东西最快呢?在敌人那里,因为他数落你的缺点,你就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自己。”

伍宝玲难忘在华策会人瑞中心4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有一个项目是户外的百人剪彩仪式,当天下着大雨,剪彩时却突然雨停出了太阳、阳光普照,她高兴的说,相信好心有好报!40多年来她一直谨守社工这个岗位,“永远以感恩之心去工作,虽然我一个人打工,但我很懂控制经济,我经常买一元一堆的菜,这样子女都非常节省,没有名牌衣服穿,但我对他们说,名牌只是一时的外表,那个在你脑子中的名牌却是永远的,你去到哪里、带到哪里都不会过时,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个更重要。”

数十年含辛茹苦﹐伍宝玲教育出来的四个儿女个个都是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完成了先生的遗愿﹐而且四个子女都非常有孝顺心﹐让她备感欣慰﹐更感到“金钱买不到的快乐。”
[[2]]
●心存感恩 生命充满动力

投身社工界40多年,付出了近一生的精力和青春年华,伍宝玲无怨无悔,因为每一天都觉得很有意义。她回想起多年前一位青年的故事,她认识他时,那位年轻人在大学里很不开心,有很多的挫折,父母见他成绩不好,要停学,年轻人受到种种刺激,甚至一度想自杀。伍宝玲打电话、写信给大学,最后将他推荐到其他学校,救了这个年轻人,今天已是事业有成的人。

她笑言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让她打消退休的念头,“很多人说你几十岁了,还不退休?也有很多老人家说,你不要退休,因为我们这是老人中心,老就老,最要紧你要长命百岁,因为你很为大家争取福利。”
[[8]]
中华公所前主席伍权硕曾评价说,人瑞中心就像是一个儿童乐园,对老人们的照顾不遗余力,这里的老人家精神焕发,真让人有返老还童的感觉。

伍宝玲表示,她为能够服务社会、协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恩,“虽然我经过很多的艰辛,但是我很幸运有慈父慈母,让我在童年时期有一个美好的家,在经济不好时鼓励我;我很尊敬我的婆婆,如果不是她照顾我的家庭,我就不可能专心为社区服务;华策会在我困难时出钱出力甚至献血,还有这么多支持,如果我不尽我的努力,我对不起大家。”

伍宝玲表示,心存感恩让她随时充满动力,“就像你在汹涌波涛之中游泳,有人拉你的手,救你的命;当你口渴时有人给你甘露,我就得到这些,患难之际,策划会给我的就好像甘露,当我有能力时就应该去报答。现在我上了岸,就要用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去帮助正在汹涌波涛之中的人。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稳定的生活。”◇

(责任编辑:索妮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