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寻根故事(一)

人气 113

【大纪元2013年05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Nathalie Dieul、谭雅加拿大蒙特利尔报导)安‧卡里耶(Anne Carrier),26岁,人类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当安还是小女孩在中国的时候被家庭遗弃,一个魁北克家庭从中国的一家孤儿院收养了她。出生于中国,成长在魁北克,在这双重背景下,安如何看待自己的族裔和文化归属呢?安向大纪元记者讲述了她是如何在寻根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华裔认同感的故事。

第一部 童年

“我被收养的时候,文件上注明的是5岁。我到了加拿大后,替我检查牙齿的医生(对养父母)说:这个孩子的年龄应该比你们写的要大2、3岁。所以当时我的实际年龄应该是7、8岁。”在蒙特利尔唐人街附近的一家中国茶坊里,安回想自己记忆中儿时的经历,娓娓道来。

安幼年时在中国,刚刚被魁北克的养父母领养时候的照片。后来她回忆说:“我被收养的时候,文件上注明的是5岁,我到了加拿大后,替我检查牙齿的医生说:这个孩子的年龄应该比你们写的要大2、3岁。所以当时我的实际年龄应该是7、8岁。”(Anne Carrier提供)

幼年的安生活在中国南方的贵州省,她还记得自己在中国的名字叫图雅(Tuya,音译),她是从当地一家孤儿院被收养的。那么,在收养她的魁北克夫妇来之前,小图雅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我还是记得我(在中国时)前后被转送到过3个家庭。”

多年后,已经成年的安也在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辗转换过3个家庭,她为此做了不少研究,最后得出两种可能性的结论:

“要么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想要个男孩,或者可能是他们已经有了个女儿,所以必须把我送走;还有一种可能,在中国,有相亲的传统(编注:安指的应该是‘童养媳’),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女孩一生下来,就有人把她买下来,等到5岁的时候,把她接到男方家里。”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女孩就在男方家里长大,直到适嫁的年龄,就和男方结婚。安说:“我还记得,我最后待的那个家里,有一个男孩。”

安的脑海中至今还保留着最后这个家庭的一些记忆片段,例如那时她离开了农村来到城里,每天的生活里没有宁静,总是充满了争斗,记忆中弥漫着烟熏火燎的气味,而晚上总是睡不好觉。

安回忆说:“接着有一天,我被遗弃到了大街上,那家人突然消失了。我也不知道在进孤儿院之前,我在街上流浪了多久。”

孤儿院的生活

一天清晨醒来,安发现自己在一家孤儿院里,在那儿她总共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孤儿院的日子,对安来说,同样不易。

贵州的山区当时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按照安的介绍,孤儿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接收弃儿的“垃圾桶”,谈不上有什么管理。而且,那里的孩子们通常要干许多活儿。她说:“我们都营养不良,经常有人生病,很多小孩性格都变得孤僻。”

孤儿院里也充斥着暴力。安回忆她的养父母,来自魁北克的一对夫妇到孤儿院收养她的情形时说:“我母亲没有预料到,我的身上有烫伤,脸上、胳膊肘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对魁北克的夫妇,尽管事先已经对这家孤儿院的暴力行为有所耳闻,看到安的伤痕,还是感到震惊。

来到魁北克

“我在孤儿院里没有任何文件,我的父母替我决定了我的生日、我的年龄,整个重新造了一个身份。”

不仅仅是身份,魁北克养父母也重新给了小图雅一个新的人生。

安于当年1月份的中旬来到了加拿大,她的新家在蒙特利尔东北900公里、位于北极地区一个叫“七岛”(Sept-Iles)的小城,家里有两个哥哥,分别比安大上7、8岁。在这里,安要学法语,要在一个全新的文化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讲到最初的一段适应期的困难,安说她的父母比她承受的还要多。这个中国来的小女孩并不信任她的新父母,尽管有时候她会紧紧拥抱他们,做出亲热的举动,可转瞬间又会变回冷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到9月份小学开学的时候,安在魁北克已经几个月了。那个年代,学校还没有“欢迎班”一说。那是1991年,中国首次对加拿大人开放儿童收养的大门,安是第一批被收养的儿童之一。

开始的时候,安表现得很好斗,喜欢打架;在沟通交流上,她也遇到重重困难,法语对她犹如天书。她回忆道:“可是,当我开始上学,我感觉很不错,我学的很快,我也开始和别人交流,但有一天我父母对我说,你学得不够快。”

现在回头看看,安认为这带给幼年的她另一种创伤:“除了作为被收养儿童的困扰外,人们又总是对我说:你已经比别人晚(慢)了。他们总让我感觉,你和别人不一样,我们需要解决你的问题。”

安的养父母对她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给她请了保姆、老师,监护人,还有社会心理学家之类的人,给她做性格测试、分析她的好斗性格,等等。

安尽力去理解和遵从养父母的意愿,但她在学校的成绩仍然表现平平。她说:“一般来说,领养外国孩子的父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生活比较成功,因此他们也希望孩子成功,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如果让安给收养外国孩子的父母一些建议的话,安会说,对于初来乍到、面临着语言障碍和新环境困扰的孩子,父母应该采取一些宽容的灵活度,不要像对正常孩子那样严格要求。

然而,尽管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困难经历,安和养父母之间依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和妈妈的感情尤其亲密。她说:“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是那 种所有女孩都梦想拥有的,我的父亲很细心,非常会关心人,给我很强的安全保护感。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很相像。”

在来到加拿大3年后,安的一家搬到了位于蒙特利尔南岸的Monteregie地区的一个叫St-Mathias村子,这里离蒙特利尔只有40公里远,安的一家生活在Richelieu河边的一个农庄。这时候她的两个哥哥已经离家,到Sherbrooke市(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城市,在蒙特利尔以东130多公里。)上学去了。安和母亲的关系更紧密了。

安在这里从小学毕业了,她在小学结识了3个伙伴,Genevieve、Catherine和Johanne,直到今天她们还是好朋友。无论是在St-Mathias,还是在七岛,安从没感到过受歧视,“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亚裔,我觉得自己和其他同龄女孩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次到唐人街

安14岁的时候,第一次去了蒙特利尔的唐人街,这次经历对安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我完全惊呆了,噢,老天,那个女孩和我有点像,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和别人(魁北克当地人)在相貌上的不同。我看看自己,看到我和她们(亚裔女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我感受到了一种启示。”

但是很快,14岁的安从震动中恢复过来。在整个童年时期,安随着父母到处旅行,在各地接触过不少少数族裔,在七岛生活的时候,当地也有一些印第安原住民,“有了这些经历,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观念,那就是生理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你是另类的人。”

在唐人街,有种独特的气味唤起了安对幼年时中国的记忆,这种味道在别处没有,“这种味道很特别,是蒸包子的味道,一种水蒸汽的味道。后来我回中国,一直都闻到这种味道,在空中飘荡。”(待续)

据加拿大魁北克国际收养秘书处的数据显示,从90年代初期到2012年,魁北克共收养了6,628个中国儿童。从1990年至1999年,有98%左右的被收养的中国儿童是女孩。

(责任编辑:颜永明)

相关新闻
美国人收养中国孩童数目减少
美夫妇卖豪宅 在福州领养26残障儿
美夫妇领养台湾男童 母亲节前夕圆满达成
海外过新年 收养华童成中国文化大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